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碉堡被拆引起文史界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03:16 重庆晚报

  

碉堡被拆引起文史界关注

  东华观藏经楼风化现象严重,建筑表层一碰即落

  专家指出:重庆城区的古旧建筑已所剩无几,对历史应有敬畏感

  我市文史学界对本报系列报道“关注身边的历史文脉”已引起重视。昨日,部分专家学者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城市建设中,文物保护应该放在规划开发之前。由媒体报道后才引起文化等主管部门重视,往往会造成文物被破坏的既成事实。

  经济建设也要守法

  重庆市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委员林必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经济建设为保护文物提出新要求。但经济建设与保护文物不应该对立起来,不应以牺牲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大坪七牌坊等文物是重庆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不允许人为毁坏。

  他说,国家有关法律早已明文规定保护文物。去年11月,我市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力度。关键是,在经济建设中如何落实这些法律法规。针对下肖家湾碉堡被毁一事的处理,可以参照国家有关法律和地方性法规。

  对历史应有敬畏感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邓平说,他一直关注下肖家湾碉堡的命运,如今被拆是很遗憾的事。他曾经多次去考察过碉堡。认为它是很有典型性的军事防御建筑。

  邓平说,之所以现代人漠视它,是传统文化缺席太久,人们失却对历史应有的敬畏感造成的。他认为,都市里的现代化小区基本差不多,将来吸引业主入住的,可能不仅仅是完善的小区功能,而更多的是设计者的文化品位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刘勇认为,如果开发商明白受众心理,保护地面古建筑,并将这些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的建筑当作文化符号来利用,本身就是一笔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小区内有古东西,也是“卖点”。

  刘教授说,国人少有保护文物的概念,由于历年的战争、饥荒、人为破坏等,加上曾经过度的,盲目的开发,重庆城区的古旧建筑已经所剩无几了。

  也有专家认为,保护性开发古建筑其实并不矛盾,比如重庆湖广会馆保护工程,法国水师兵营遗址的综合利用等都是可资借鉴的范例。

  最新动态:

  停止拆除等待处理

  文化主管部门专家碉堡原址调查

  本报讯在本报连续报道主城最后碉堡被悄悄拆除后,昨日,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相关专家已到下肖家湾碉堡原址进行现场勘察。该专家委员会吴涛工程师表示,昨日已向施工方提出立即停止拆除,等待处理的意见,处理结果将于近日作出。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主城的部分古建筑文物。位于七星岗渝海大厦底楼旁的巴曼子墓遗址一直被围墙围起,旁边是一地下家具商店的墙,锈迹斑斑的铁门前被各种家具占满。家具店老板说,很长时间都没有人来参观这墓址了。位于凯旋路75号的“东华观藏经楼”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藏经楼早已没有“经书”踪影,阁楼外部灰色瓦檐上荒草丛生。

  记者袁尚武/文史宗伟/图网络编辑:孔祥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