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梁素海 坚守风吹草低的梦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07:23 光明网-光明日报 | ||
今天的乌梁素海,仍是黄河上游的绿色屏障。 本报记者高平摄 春末夏初,记者来到黄河河套段“几”字型河道最上方的“一”横处,著名的乌梁素海就在这里。 乌梁素海,位于内蒙古西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是由黄河改道而形成的河迹湖,也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它还是地球上同一纬度最大的自然湿地,也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草原湖泊。“乌梁素”是蒙古语,意为“红柳海”,因为这里曾生长着茂密的红柳林。 通往乌梁素海的柏油公路两侧是半荒漠草原,现在已经见不到红柳林。风吹动着流沙时不时从我们的眼前掠过,一股股向东南方向的黄河窜去。 在柏油公路的西侧不远处,乌梁素海一片惨白色。它由南向北绵延40公里,东西宽10公里,静静地、顽强地滋润着这片土地。 沿乌梁素海周边建有15个渔场和芦苇厂,上万人口把他们的生息和这个湖泊的命运共生共荣起来。 乌梁素海渔场副场长丁吉录见到记者满脸的高兴,“欢迎!欢迎!你们呼吁呼吁,不然再过40年,乌梁素海将是又一个罗布泊、居延海。” 丁吉录脸色黑红,说这句话的时候表情非常凝重:“历史上乌梁素海水域面积很大,上个世纪30年代水域面积达1500平方公里,1949年也有800平方公里。但随着干旱和人们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目前水面仅有不到300平方公里。我们这批人只有一个愿望,为乌梁素海的明天坚守。” 草原上的“天鹅湖” 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以它美奂绝伦的艺术造型风靡世界各地,其舞蹈动作来源于一种白色精灵——疣鼻天鹅。而乌梁素海正是我国疣鼻天鹅的栖息地,每年3—10月有600多只在此栖息繁衍,所以乌梁素海被人们称为草原上的“天鹅湖”。 研究河套历史的张志国说,乌梁素海形成可追溯到清道光30年(公元1850年)以前。它的演变与黄河改道和后套发展水利有着密切联系。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绘,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到明朝末年,当黄河流入后套平原后,在今磴口县的西北便分为南北两河,南河(即现今之河道)在当时为次河道,北河为主河道。由于新生代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使阴山山脉持续上升,后套平原相对下陷。北河于现乌梁素海处受阻,不能继续东去而转向南流,形成一段南北走向的弧形河道,于现今西山咀镇附近流入南河。这一段南北走向的河道,即乌梁素海的前身。1850年北河上游一段长约15公里的河床被泥沙淤塞,迫使北河南移,北河断流后改称为乌加河,在乌拉山西部的旧河道处逐渐形成了乌梁素海。 1976年9月,在渔场总部出土了一块古墓碑,碑刻记载,乌梁素海的湖心是唐朝时的一个古城——天德军城。 面对草原上这块神奇而难得的水面,颇感沧海桑田的威力和世间变迁的无奈。联想到罗布泊、居延海的干枯,当代的我们似乎更应该比古人有更多的选择和准备。 举足轻重的生态价值 乌梁素海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在生态效益上。乌梁素海是河套灌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接纳了河套地区90%以上的农田排水,经过湖泊的生物生化作用后,排入黄河,起到改变水质、调控水量、控制河套地区盐碱化的作用,也减少了农田排水对黄河水质的影响。同时它又是个滞洪区,保护周边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可以说是“八百里河套系于一身”。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系统对维护周边地区生态平衡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2002年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同时,乌梁素海又是世界上著名的鸟类迁徙地和繁殖地。目前湖区内有各种鸟类180多种600多万只,其中被列入国家一类保护鸟类5种,二类保护鸟类25种,尤其珍稀的是疣鼻天鹅。 翻开《乌梁素海渔场志》,发现有两个阶段对乌梁素海的萎缩和水体污染影响较大。 一是1969年到1976年,大规模开荒种田、围湖造田,使湖水面积由上世纪60年代平均4万公顷下降到1976年的2.2万公顷。当时渔场被兵团接管,改称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19团,接受了3000多名来自北京、天津、保定、青岛、呼和浩特、包头的知青。渔场改为农场,人口急增,农田急增,草地急降,水面急降。 二是1997年到2001年,黄河水量减少,降雨也少,乌梁素海得不到足够的补水,水面萎缩。特别是农田大面积使用化肥、农药,灌溉排水把大量污染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湖中,造成水体污染,大面积出现臭水死鱼,许多鱼种灭绝,很多候鸟不再光顾。现在见到的珍稀疣鼻天鹅,也是在2002年开始治理抢救乌梁素海后重新回来的。 当时水体检测,水质类别为劣五类。因排水中氮、磷、钾营养物质的增加和积累,水中植物过量生长,湖底每年以6到9毫米的速度抬高,芦苇大面积繁殖,沼泽化速度加快。专家们推测,若不及时有效治理,40年内,乌梁素海将退化为沼泽地,丧失目前具备的生态功能。 乌梁素海往西200多公里是我国的四大沙漠之一——乌兰布和沙漠,往东南50公里,就是肥沃的土默川平原。乌梁素海横亘在它们中间,周边形成了生态绿洲,是阻止乌兰布和沙漠东进的天然屏障。这样的生态功能一旦失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引黄生态补水迫在眉睫 今年4月25日,渔场的技术人员又一次取水检测,乌梁素海的水体质量为三类体,基本达到治理要求。丁吉录副场长介绍,2003年,抢救乌梁素海工作开始启动。 为了减少城镇污水直接排入乌梁素海,临河区、陕坝镇、隆兴昌镇正在建设污水处理厂,其中临河处理厂已投入使用。但其他两镇由于缺乏资金,正在争取国家支持。为了减少农业灌溉排水的污染,河套灌区改革耕作方式,推广天然有机复合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同时发展滴灌、喷灌节水农业,但由于农民资金问题,不能大面积推广。一位专家说,到目前乌梁素海的治理还没有争取到国家一分钱,国家的大河大江治理项目应该把乌梁素海纳入进来。 乌梁素海被认为是地球上同一纬度地区最大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该湿地水容量8亿方—10亿方,目前仅有4亿方,每年消耗水量约3.6亿方—3.9亿方。据测算,河套灌区全面实施节水改造和工程配套后,年排水量仅有2.5亿方,必须采取生态补水的办法,每年提供1.5亿—2亿方,才能保持乌梁素海的湿地平衡。 2003年以来,河套灌区作了初步尝试,将凌汛期的黄河水引入乌梁素海,3年引水2亿方,改善了乌梁素海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黄河分水历来竞争激烈,乌梁素海生态补水的申请没有任何回音。 上世纪60年代,由于甘肃黑河上游无节制农田灌溉,导致黑河断流,东西居延海相继干枯,额济纳绿洲面临消失。而今天不能引黄生态补水,乌梁素海同样面临着干枯的危险,到时候再像现在一样向居延海补水,就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定会事倍功半。 过去每遇黄河枯水期,乌梁素海每年向黄河补水2亿立方米,而现在它自身都难保了。但生态是一个循环圈,只要乌梁素海存在,它接纳的降水、排水和库存水一定会再返回来滋养母亲河。因为它是母亲河畔最大的“肾”。 记者离开乌梁素海时,大批的候鸟路经这里向北飞去,而天鹅、大雁、白鹭、水鸭等100多种水鸟留在这里嬉戏、沐浴、繁殖。乌梁素海是它们的家,但3年前,它们曾被迫离开。但愿它们以后永远不要离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