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端午说粽话龙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07:33 贵州日报

  粽子是端午节凭吊屈原的主要祭品。我国的粽子源远流长,它的产生应与端午节同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形式和名称在漫长的时间里也不断发展演变。

  粽子之名最早见载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但记述十分简略。南朝梁时吴均的《续齐谐记》(下称《续记》)则比较详细地记载了粽子的产生和演变。《续记》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这就是说最初楚人凭吊屈

原的祭品是“竹筒子贮米”,还不是后世的粽子。《续记》中又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汉光武帝建武年间,长沙人区曲(又作欧回)见到了屈原的化身,屈原对他说,过去送来的祭品多为“蛟龙所窃”,今年如果再送祭品,应用“楝叶”包裹,并缠以“彩丝”,因为蛟龙害怕这两样东西。从此以后,五月五日楚人凭吊屈原的祭品,就由原来的“竹筒子贮米”改成用“楝叶”包裹、五花丝带缠捆而投入江中。这个故事说明了真正粽子的起源:时间是东汉初年,制作者是长沙区曲。

  粽子从“竹筒子贮米”到用“楝叶”、“彩丝”包缠,开始都是楚人用来纪念屈原的礼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进,纪念屈原的活动和端午吃粽子的习俗逐渐发展到全国各地,成为全民性的祭吊形式。

  唐宋时期粽子十分流行。唐玄宗的《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有“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之句,而且该诗序中也讲到“角黍”(粽子的别名)。明清时代,端午节前后吃粽子已成为全国各地最普遍最重要的习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对粽子亦有专门叙述。清代南方、北方的一些地方志书中,除记载每年端午节普吃粽子外,有的地方的妇女还在“软帛”上缝制“小角黍”,成为时尚的小手工艺品。

  粽子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种类繁多,日趋精致。从形体上分,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九子粽等(《岁时杂记》);从用料上分,有碱水粽、纯米粽、馅粽等(《中国风物志》)。馅粽的馅子更是多种多样,如花生、绿豆、红豆、板栗、冬菇、小枣、莲子、鸡肉、鸡蛋、鲜肉、腊肉、鸭肉等,应有尽有。浙江嘉兴的粽子全国驰名,并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其特点:一是品种齐全,前述的各种类型几乎都有,特别是馅粽;二是形体较大,一般都是三、四两一个,大者则一斤左右;三是色、香、味俱佳,为人喜爱;四是一年四季都有,并有不少专店经营粽子。这些构成了嘉兴粽子的独特风韵和独有盛誉。我曾两次客居嘉兴,历时一年多,几乎品尝了那里的各种粽子,可谓大饱口福。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重要活动。它的出现与端午节同时,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并命舟楫以拯之。”这条记载说明,端午龙舟竞渡活动自屈原死后便有了,它起源于湖南汨罗,是为了救渡屈原。这表现了当时楚地人民对一代忠良的爱戴及其不幸遭遇的同情、悲伤。

  《随书·地理志》对龙舟竞渡有具体记载,“迅楫齐驰”、“棹歌乱响”、“鼓棹争归”、“观者如云”等描述,表现了龙舟竞渡的生动情景和热闹场面,也可谓概括了当时各地竞渡活动的共同特点。唐宋以来,端午龙舟竞渡更加盛行,成为全国各地全民性的纪念活动和体育活动,不少史志书中均有记述。同时龙舟竞渡也成为诗文作品的重要题材。“饰画舸以争丽,建彩标而竞取”(范忄造《竞渡赋》),“画作飞凫艇”(张说《岳州观竞渡》),“标随绿云动”(储光羲《观竞渡》),“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鼓角声中焕彩游,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看客多登丹凤楼”(清末《上海县竹枝词》)等。这些诗赋形象生动地描写了龙舟竞渡的盛况。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更加继承和发扬端午龙舟竞渡的传统风俗,1980年还把这一活动列为国家的体育比赛项目。两千多年来,龙舟竞渡从荆楚地区发展到全国各地,从单纯纪念屈原发展成为体育竞赛项目,从中国发展到世界,充分表现了屈原精神永垂不朽和龙舟竞渡的强大生命力。

  作者:任明刚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