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如果没有民办教育的改革创新中国的就业形势将会怎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12:34 青年时讯

  21世纪经济全球化、知识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给小学、中学、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知识与新知识的创新成为个人乃至国家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对与其相对应的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职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而言,教育的价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各国政府都极为重视战略投资,注重通过教育和培训及相关的机构、基金及管理组织开发本国的人力资本。

  大学毕业生进入大众化就业时代

  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期,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社会结构巨变,农村剩余劳动力奔向城市。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难觅人才,高端技术性人才、技术工人奇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出现结构性失衡,突显了我国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与此同时,社会贫富差距加大,一些人对财富的过度期望,金钱至上,道德、精神的缺失,社会环境失去和谐,人们在不同的生存状态中,力图通过接受教育,改变生存方式。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表明,200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145.11万人,比2001年净增27.26万人,截至2002年7月份,全国共有93.98万毕业生落实了工作单位,待就业人数达51.2万人。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用“严峻”这个词形容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过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专家预言,高等教育大众时代的到来,会加剧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根据联合同教科文组织同口径对比,1999~2002年高等教育入学率中国为7.45%%,韩国为71.69%%,菲律宾为29.45%%,泰国为31.92%%。我国的大学生并不是太多了,1999年的大学扩招至今,仍然没有园中国百姓的大学梦。然而,中国大学生就业难,难在哪?为什么。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士认为,目前,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实施自主择业、自由就业的政策,使得就业基本市场化,价格机制已开始发挥作用了。习惯于计划经济机制下的就业观念,许多大学生在价格机制调节的就业市场上反倒有了“失落感”。在“精英教育”时代,高校毕业生短缺,社会精英岗位充足,不存在就业难问题。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了,就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情况而言,是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通过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同时,必然要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比较低一级的工作,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在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后,可能连有些硕士生、博士生也要干一般性工作。

  一方面是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到来,另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惜倾毕生积蓄送子女上大学,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的父辈,企盼子女通过上大学改变生存方式,过上富裕的生活。

  有专家分析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变化,使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出现了矛盾。人才市场千变万化,而人才培养的模式、课程、教材等系统改革的进程,很难快速适应这一变化,导致有些学生刚上大学,就意味着他所学的专业难以找到工作,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很难想象,像财会、计算机、新闻等这些热门专业,没过几年,这类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道路就已受阻。而高级技术人才、技术工人、营销人员等(保险、医药等业务员)一直紧缺,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就业观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下包分配的传统观念。

  不难解释,更多的学生家长、大学生对经济全球化后,中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的巨变认识不足,对这些变化带来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人才的知识结构、创新意识、综合能力、储备学习能力的挑战准备不足。传统的求学观、就业观,加之社会生活的浮躁,追求明星梦、财富梦与多元生活价值观等众多原因,也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穷国办大教育,需要社会资金、民营资本投入教育,这个观点简单而深刻。当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确定后,如何把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大国,教育担负着重要责任。近年来,公办大学虽然具备独有的资金、人才、课程、师资等各种优势,也无法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名牌民办大学却以100%%的毕业生就业率受到学生家长欢迎。近年来,记者多次走进北京、河南几所有实力的民办大学,并与陕西两家规模较大的民办大学高层管理者进行了交流。

  质量高、规模大、实力强的民办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据不完全调查,一方面民办高校将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大学的任务去思考,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了层层抓的网络管理格局,体现了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理念。而另一方面,民办大学的毕业生所学专业较适应社会需要,动手能力强,民办大学毕业生能放下就业架子,加之专业特色和一技之长,还有甘于吃苦,眼睛向下的就业观念,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而公办大学的毕业生,不少人眼高手低,只有理论,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加之浮躁心态及传统的就业观念,即便就业了,也有不少人频繁跳槽,使用人单位望而却步。

  当不少大学毕业生追求精英岗位而难以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时,我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技术工人、某些专业人才奇缺,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依靠公办大学很难完成。不少公办大学定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即使是定位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公办院校及其二级学院,由于其专业设置,离市场需求较远,公办大学的管理体制,致使专业调整工作艰难,即使其设置的专业符合市场,而课程、教材较为陈旧,更缺少双师型师资队伍,缺少实践基地,学生的实习很难与所学知识结合,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弱。

  而民办大学,特别是像吉利大学这类的企业办学,有公办大学没有的优势。

  从北京吉利大学教育的自主创新看人格本位的时代价值

  中国经历了新中国“十七年教育”、“文化大革命”与毛泽东的教育革命,80年代的教育现代化。90年代以来的教育格局,正在向中国教育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迈进。

  据权威教育研究部门提供的信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奉行应试教育的模式框架,使教育重心发生倾斜,导致许多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和能力发展受到极大的抑制。应试教育严重偏离了我国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教育方针。应试教育突出的弊端是“十重十轻”,即:重智育,轻体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认知,轻情意;重智力,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重生理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知识存储,轻知识创新;重知识灌输,轻精神塑造;重逻辑思维,轻创新思维。这种状况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人才培养的严重障碍。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正是针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的有力回击和合理纠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是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然而,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是一项全民参与、分工合作、逐步推进的系统工程,必须合理定位,抓住重点,找准突破口。经过我国教育理论界、教育决策办和教育实践界的研究与探索,已对此问题达成共识,那就是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把素质教育推上新台阶的重要举措和有效形式。这样,对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就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并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创新教育既是一个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也是一个极强的操作体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和最好体现。诚如“中央决定”所指出的,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合作要求紧密,竞争更为激烈,人们不仅要适应原有的社会制度规律,更要改造原有生活条件并创造新的生活条件,不断完善自我。这就需要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和创新作为,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时代所迫切需要的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只有具备高水平创新素质,才能适应科技、知识不断创新发展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我国的经济、综合国力和全民族的素质的提高。一句话,人的创新素质是决定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在这样的时代,文化知识、科技及经济发展瞬息万变,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等必须进行适应性、开拓性的重大改革。对教育进行创新,切实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培养大批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没人否认,卓越的创新能力,充分地体现了一个人自主地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创造机会的敏锐性。在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中形成创造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及综合素质的表现。

  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近年来,全国民办高校迅猛发展,已形成了一批以北京、陕西为重点的有实力的民办大学。

  以北京吉利大学为例,从2000年至今仅有6年时间,在校生人数超过了2.4万人,毕业生就业率100%%。

  对此,更多的人看到的是北京吉利大学辉煌的办学成就,没人否认吉利集团作为企业办学的实力。其投资实力、专业师资实力、实践基地、就业平台等,独特资源优势不言而喻。吉利教育创新的科学性、超前性,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含量,使其成为21世纪教育创新的旗帜。

  打开北京吉利大学的存档资料和媒体报道集锦,走进校园、教室就会发现,早在办学之初,2000年,该校就推出了“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科技创新、人格本位”十六字教育理念。从目前我国确定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发展目标来看,当时确定这一教育理念及创新思维极为超前,六年来,吉利教育创新始终走在了前面。到目前为止,该校已构建起以人格本位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创新、有完整体系的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学校管理创新、评价体系多元化等产学研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是教育思想的创新。确立了“人格本位”教育思想,作为大学精神的基石,人格本位教育回答的是新世纪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文化与企业用人文化如何统一的思考。这一创新与江泽民同志论教育创新的思想相吻合,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造就大批有创新能力的高等级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以人格本位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创新,体现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这一创新思想所倡导的先进文化思想,对提升生产力要素中人的政治思想、文化含量有着重要意义。

  以人格本位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创新,是对第三次全教会提出的素质教育在实践中的创新,与教育部长曾就素质教育大讨论答人民日报记者问时表达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本质相吻合,目标是解决教育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以人格本位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重经济、轻政治,到重知识、重能力、重人格健全的转变。人格本位所倡导的道德准则、价值取向、认知判断标准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相吻合。

  其次是课程体系创新。构建起完整的311教育模式。这是贯彻该校“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科技创新、人格本位”十六字教育理念的创新。“311模式”中的“3”是指3门职业基础课,即实用语文、实用英语、实用计算机。中间的“1”是指一门以人格本位教育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质课,后面的“1”是指围绕一个岗位或职业而设计的专业技能课程。

  该校在“311模式”下开设了一系列品牌专业课。

  首家采用国际通用的CBET教学模式(即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训练体系),实施独特的体验式、案例式互动教学方法,采用学分制管理办法,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同时独家采用一批国际、国内著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参与开发、论证的课程体系,课程设计体现了中国特色、国际视野,培养的人才具有广泛适用性。

  第三是育人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该校坚持“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科技创新、人格本位”十六字教育理念,以此为中心进行育人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创新。体现新课程理念所要求三个维度(即情感、态度、价值观),北京吉利大学的经典人生系列讲座,成为其教育自主创新的品牌课程,也是育人模式、育人方法的创新,通过情感互动体验,使学生在与对方的交流、思考、体验中重新认识自我,认知社会,感悟生命价值,调动了学生的激情、责任。

  该校先后有丁法章、邵华泽、范静宜等新闻界名家及国务院原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集团副总裁罗晓明为吉利大学学生作报告,以亲身经历,自我感受讲述成长的困惑、喜悦,有坎坷经历的思考,有渡过艰难岁月奋斗,有积极进取永不止步的拼博历程。使学生亲历实境。讲述者的名人效应及报告后的互动交流,构成了全新的、体验式教育模式,使学生们在情感互动体验中,享受转识成智的成长快乐。

  该校实现了学校管理创新,形成产学研一条龙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吉利大学实现了企业办学社会化,社会办学企业化的创新。该校的管理模式体现了科学、高效。

  人格本位成为吉利教育创新和吉利企业自主创新的思想源泉

  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吉利汽车、吉利大学作为李书福的双响炮,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人自主创新、自强、自信的民族责任感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文化。吉利汽车走向世界,具有知识产权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

  人格本位教育思想不仅是吉利教育的创新,也是吉利企业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以人格本位为核心的吉利企业自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的创新文化,人格本位浓缩了吉利品牌文化中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创新文化。成为吉利集团的自主创新、吉利教育创新的思想源泉。

  把开掘人才资源的非智力因素作为教育创新的突破口,人格本位关注生产力三要素中人的发展。人格本位成为提升吉利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基石为创新文化、企业精神注入了灵魂。人格本位成为吉利企业、吉利教育自主创新动力源泉和精神力量,对于提升企业文化的思想含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吉利企业、吉利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有着独特的意义。

  罗晓明,10年从教,10年经商,6年的民办大学校长,他作为进入吉利集团的首位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社会发展过程。他在对李书福固有的创新思想的理解中,研究中国教育,实施了以人格本位为核心的教育创新。吉利企业的创新,坚定了吉利教育的不断创新,吉利教育的自主创新,是原创性的,无论从其创新体系建设、目标、意义等多方面来看,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结构,模式进行了一次深刻革命,希望教育回归人性,回归到和谐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轨道上来,这个体系构建,如能得以推广,对中国教育融入世界教育,开创中国教育的新局面有着重要意义。

  背景链接

  镜头一: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国会大厦,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和IGC集团举行项目正式合作签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见证了签约仪式,并鼓励中国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要把汽车做好。

  吉利大学成功的办学和良好口碑,马来西亚人力资源部部长诚邀吉利大学到马来西亚办分校。

  镜头二:吉利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是由校长罗晓明亲自主讲“人格本位”。

  “吉利大学的多数学生入学时成绩并不优秀,当然也不乏有考分高的学生出于对吉利教育思想和吉利大学的认可而来的,这些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经常挨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差生、笨蛋的帽子加在他们头上,所以我首先要跟他讲很多人格的道理,帮他们摘掉‘帽子’罗晓明说。

  他在每届吉利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向学生宣布:以前,你们的老师和亲友强加在你们身上的“差生帽子”,从今天起不复存在了。”让学生恢复人格的自尊,在吉利大学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要给足每个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在报告里,罗晓明总是举例子说:本田公司在开始发展的初期,日本名牌大学的学生都不到他们的企业去,然后三流四流甚至是五流的学生到本田公司就职。但他们的思想非常开放,很有创造精神,有一种与人生一决高下的竞争力。在本田非常宽容的环境中,结果是三四流的学生创造了一流的企业。本田的老总就说了一句话:我是靠着非一流的大学生创造了一流的本田,到今天为止,在本田公司大量的领导岗位上的人,都不是一流大学的学生。

  这是成功的第一课。许多学生毕业以后,总是对这“第一课”记忆犹新,一名学生告诉罗晓明,您那一天的报告彻底改变了我的一生,改变了我的人生信念。

  镜头三:2006年3月30日,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成立。基金会的成立宗旨是通过向海内外广泛募集资金,从而支持我国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从企业转移阵地到教育的罗晓明,毫不讳言企业管理思想在教学理念中的应用。他说,吉利集团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教育价值文化与企业用人文化”减少冲突。

  镜头四: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订单教育”、“校企合作”等成为了吉利大学的代名词。北京吉利大学打破了原先的热门专业支撑热门学校的办学模式,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办了商学院、法学院、外语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应用心理学院、武术学院等15个应用型学院。

  同时,吉利大学打破了原有的依托其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模式,创办了自己的实践基地。2004年3月,吉利被教育部等6部委确定为全国63所高等职业院校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之一。现在,学院已经成为上海华普汽车公司、宁波国润汽车有限公司的人才培养基地,北京MAZDA汽车公司向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并为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奖学金。

  一个毕业不满一年的大学生,就成功策划并主持银川首届“电子政务及办公自动化研讨会”,并利用自己的外语优势开发产品信息发布平台,很快被从银川凌志公司基层业务员提升为业务经理。这个大学生就是去年刚从北京吉利大学陈琳外国语学院毕业的王常静,谈及自己的成长之路,王常静感慨地说:“既要学会生存更要学会发展,是吉利大学教我们拥有这样的就业理念,使我受益匪浅!”

  不止一个王常静,在吉利大学“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订单教育,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思想的指导下,目前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毕业生年收入一般都在3万元左右,高的超过10万元。

  “出口畅”保证了该校“进口旺”。由于该校以中国吉利集团及其关联产业为依托,为学生就业开拓了一条绿色通道,每年都较好地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问题,吉利大学的生源源源不断,学校成立短短6年的时间,在校生就超过了2万人,这在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史上是很少见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