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探访历史 追寻人文(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15:20 淄博新闻网

  ■本报记者 邹青山依稀残存的齐长城为后人提供了一段对地理人文穷原竟委的凭藉,这段从2500年前的时间隧道中延伸而来的历史遗迹,因袭着多少古代与现代的牵连,附会着多少真实与假想的存在?当我们带着当下的眼光去打量这条蜿蜒于崇山峻岭,平原谷地间的长城时,周围的景致与传说变得鲜活起来了。

  3月22日,《淄博晚报》推出的“百天探访齐长城”系列采访活动把人们的视线吸引

到中国最古老的长城上,顺着采访团实地踏勘的脚步,让我们去追寻一脉历史的清音。

  齐长城有多长齐长城到底有多长?这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司马迁在《史记?齐记》中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在《史记?六国年表》中司马迁再次提及“梁惠成王二十年,齐筑防以为长城,缘河经泰山千余里,东至琅琊台入海。”古人所说的千余里,只是大致的长度,倒是现代人来得确切,在济南长清的一本旅游书中直接写道:齐长城源于长清县(现为区)孝里镇广里村,古济水河东岸,从大峰山山顶通过,蜿蜒千里,直达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北入海,全长618.9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

  参与晚报此次采访活动的记者伊茂林对齐长城走向与长度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齐长城应是一条边界,与史书记载和现存的齐长城自西向东的走向不完全一致。真正意义上的齐长城应是从起点继续延伸至德州界,聊城界直至赵国边界,呈环状,以防备当时鲁国、莒国、楚国的进攻,西边北边的齐长城则防范晋国、燕国。如此说,齐长城则不是通常所说的千余里,而是两千余里。今天之所以看不到这段平原上的齐长城遗迹,是因为在平原上,齐长城更易遭到自然和人为的侵害罢了。伊茂林的这一观点,引发了许多齐长城研究者的兴趣。其实,历史的真实有时就在合理的推断中,正如已故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言;研究历史,“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他提出“必神游冥想”才可以真了解,“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今天我们所看不到的,历史却曾经真实地存在过,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所认识的不一定就曾经是历史的真实。

  穿凿附会的历史传说淄博晚报采访组在对齐长城中的探访中,从西端起点孝里镇直到淄川区淄河镇,沿途中多能听到孟姜女的故事,而且都认为孟姜女哭倒的长城即在自己的乡土上,而且不少地方还通过了专家论证。其实,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争一个悠久的历史故事落户本地,对旅游业是一个促进,一个标识,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谁请的专家为谁说话,振振有词地混淆视听,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了。有关孟姜女的传说,不下百种,在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有孟姜女庙;民间传说中,更多的是,孟姜女哭倒了秦长城;早在宋代,位于山海关东边的凤凰山上就建有孟姜女庙,又称贞女祠;更有意思的是流传千年的孟姜女传说在浙江,还惹出一场官司,一位浦江农民诉说25集电视连续剧《孟姜女》剽窃了其创作的《孟姜女外传》中的故事情节。法院审理后最后判定:孟姜女的故事作为著名民间故事,其所属的著作权不属于任何一个人。这位农民只是对该民间故事进行了收集整理,在故事情节方面不具备原创性,不享有著作权。

  孟姜女的故事传说不比淄博的孝女颜文姜,它没有自己的专属地,落足何处也不是特别重要的事。历史久远了,留给后人更多的是依稀的记忆和残存,顺着这些,人们去找寻自己所需的东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