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家庭出身”留它作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18:00 光明网
王志顺

  临近毕业,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们都拿到了一份《高等学校毕业登记表》。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这份表格中,“家庭出身”等与之相关的项目内容赫然在目,如何填写这些内容让大学生们很是头痛。(《新安晚报》5.18)

  从报道中看,“家庭出身”填写,岂止让莘莘学子感到头痛,就连身为安徽省政府法律顾问组成员、安徽大学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院教研室主任陈宏光教授也坦言不知道

如何填写。且不说一些高校毕业生在“家庭出身”一栏里填写的内容可谓是五花八门,有填写农民的、工人的、干部的,还有填知识分子、下岗、贫农的,也有填群众的,甚至竟有人填写的是“一般”。

  既然如此,笔者不禁要问,“家庭出身”一栏还有保留的必要吗?

  诚然,“家庭出身”在土改或土改复查和民主改革时乃至一个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那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

  问题的关键是,社会发展到现在,如何准确填写“家庭出身”也是个问题,如继续延袭过去的那套“贫农”、“贫下中农”、“中农”的身份划分法对号入“填”,是以爷辈身份为主还是以父辈的身份为要?如果爷辈是贫农,父辈却摆脱了贫穷,又如何是“填”?就按照父母所从事的职业来填写吧,同样也很难界定。如工人、农民、干部等虽然比“贫农”、“贫下中农”、“中农”在字面上要好看,但正如有关人士所指出的:在目前的社会结构里,人的职业、身份变化太快了,比如从政府部门下海、从企业下岗,再开公司办实业等,还有的是自由职业者,他们的孩子出身就不容易界定。如此说来,保留“家庭出身”,显然与时代不符。

  还有一点虽不是必然现象,但同样不可忽视。即“家庭出身”“光荣”则罢,否则,极容易给存不良之心的用人单位以恶毒的暗示。因为道理很简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项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用人单位看重的已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人品、能力、精神等,视野已拓宽到大打“相貌牌”、“关系牌”、“背景牌”。前段时间某用人单位“以出身与背景论英雄”,不是被闹得沸沸扬扬,在一片喊打声中寿终正寝了吗?

  不能不看到我们现在仍有一些人仍没有摆脱“惯性”思维。“家庭出身”一延用就是几十年,就是一些部门“惯性”思维的结果,在这种“惯性”思维下,过去的一些做法哪怕与时代明显脱节,也不思改进;其次,“家庭出身”问题迟迟才被质疑,恐怕只能说是公众对此类问题大都熟视无睹和公众意识在某些方面明显缺位。如果早有人发现问题、并通过正当的途径积极反映问题,何至于今天“积重难返”?

  好在有关部门日前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据《新安晚报》记者连线到的教育部新闻办有关负责人赵先生称:“(取消‘家庭出身’登记)这个建议很好,可以考虑。一个使用多年的表格应该与时俱进。”

  看来,“家庭出身”取消已势在必行。本来也是,“英雄不问出路”,还留着“家庭出身”作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