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港股总市值蒸发近万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7日04:52 深圳商报

  恒指近三周下挫1400点,三年牛市走到头?

  港股总市值蒸发近万亿

  深圳商报记者陈志文

  

港股总市值蒸发近万亿

  持续了三年多牛市的香港股市,近期出现较大波动。恒生指数继前两周累计大跌千点后,5月22日再度暴泻507点,以15806点报收,跌幅超过5.66%,为自2001年“9·11”事件以来五年的最大单日跌幅。直至昨日,恒生指数出现小幅反弹。

  总市值蒸发近万亿港元

  5月22日,受外围股市下跌及商品价格急挫等影响,港股承接上周弱势开市后便一路走低调整近200点,午后急挫400点后一度回稳,但期指大插水,恒指尾段跌势转急令跌幅扩大至500点,跌穿15800点低见15790点,为今年4月以来的新低。受大市拖累以及油价、金属价格回落影响,国企股出现恐慌性抛售,成为此次下跌的重灾区,国企指数收市报6644.02点,狂泻398.29点,跌幅达5.66%,最低见6620.49点。

  此后港股依旧惊魂未定,资源股下跌、美联储加息预期上升等因素再挫港股,周三、周四恒指再跌168点,国企指数更是下跌219点。自5月8日收盘17302点至周五15895点,短短三周内,香港恒生指数累计下跌1407点,万七、万六两道大关接连失守,股市总值蒸发近万亿港元。

  恒指单日下跌507.84点,在历史性上并非罕见。恒生指数在1997年10月28日曾下跌1439点,除此以外单日下跌过千点还有4个交易日;就下跌点数排名,本月22日507.84点的下跌在恒生指数历史上排到第44位。然而,从大跌日的分布来看,大多处于1997年金融风暴至2001年网络泡沫期间。

  为何出现大跌

  触发此次港股大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银国际副总裁白韧表示,近期港股大跌与香港股市基本面的关系不大,主要是忧虑美国将继续加息所致。市场早前基本乐观预计美国息口在5月后不会再升,不过从最近美国的经济数据以及美联储的言论推断,美国很可能在6月和8月还会继续升息,美息趋升使商品价格下调,从而拖累股市走弱。

  香港法兴证券分析员安德鲁·克拉克认为,香港股市下跌是受到22日亚洲外围股市走低影响。22日,亚洲主要股市均出现下挫。印度孟买主要指数22日暴跌10.2%,引致交易暂停60分钟,而日本股市也走势向弱,日经指数下挫1.8%。

  香港辉立资产管理分析员陈煜强认为,对冲基金抽离能源、原材料及亚洲股市,触发亚洲股市、亚洲货币及原材料价格全面重挫。数据显示,在截至5月20日的一周内,外资净卖出日股42.8亿美元,这是2001年12月以来最大周净卖出额。另外,约持有韩股四成的外资自5月10日起已净卖出32亿美元的韩股。

  牛市已持续三年

  港股本轮牛市的起点需上溯到2003年4月,当时“非典”在周边国家和地区蔓延的背景下,恒生指数从8331点的强劲支撑位开始反弹,而8331点恰好是恒生指数经历亚洲金融风暴后于1998年9月份创出的高点。此后恒指沿着上升通道大涨小跌,逐级抬升。至2004年3月1日,恒指创下14058点的高点。

  然而进入2004年第二季,在油价高企、加息周期展开等因素影响下,港股表现疲乏。至7月底,恒指已从前期高点下调近30%,恒指至11000点附近回稳。在世界经济复苏、全球股市走牛的大背景下,自2004年8月开始,港股重拾上升通道,至2006年5月8日恒生指数最高达到17328点。

  综观此轮升势,港股牛市已持续三年零一个月,恒生指数累计涨幅达9000点,上涨幅度为108%。业内人士称,正是由于市场已累积相当大的升幅,在目前美国加息走势不明朗情况下,有基金经理选择沽售股票,获利观望,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港股下跌。

  昨日出现小幅回升

  不过,一路向下的港股在昨天出现小幅回升。当天,美股升近100点,带动港股高开200点后稍为回落,午后再度发力,一度重上15900点。最终恒指全日收报15895点,上涨198点,涨幅为1.3%。国企指数全日收报6628点,上涨47点。

  从全周看,恒生指数与国企指数具体升跌情况为:恒指周一跌507点、周二升59点、周三跌42点、周四跌126点、周五升198点;国企指数周一跌398点、周二升47点、周三升57点、周四跌167点、周五升47点。

  影响

  港股“感冒”A股“咳嗽”

  “我行我素”的A股市场,向来对周边股市的涨跌都不作过多的理会。本周之前的两周,当全球主要股市均遭遇重创、港股累计大跌1000余点时,A股市场却涨势如虹,上证指数连续攻破千五、千六两大整数关口。然而,当5月22日恒指大跌507.8点,创出五年来最大单日跌幅时,A股上攻的信心终于开始动摇。当日,上证指数冲高回落,并且随后两个交易日大幅跳水,收盘股指从1659点跌至1590点。不过,之后A股出现了企稳迹象。

  海通证券市场策略分析师汪盛认为,港股大跌诱发A股市场出现一次短暂的调整,属于非常正常。因为香港的H股指数与A股之间有很强的联动性,H股下跌肯定会影响到同时在A股上市相关公司的估值评判,所以说A股追随H股下跌是早晚的问题。

  国信证券首席估值分析师汤小生认为,港股调整并不会过多地影响A股,因为市场虽然有调整的迹象,但还是属于持续资金推动型上涨。本次A股调整一方面受港股大跌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国际期货价格暴跌有关,而有色金属板块正是前期A股大盘的领涨板块。从2005年6月低点起步到目前,上证指数最大涨幅近70%,这次下跌相当于对前期上升行情的总调整,以消化获利回吐为主,但是2006年牛市的格局并没有变。

  后市

  短线以震荡调整为基调

  对于下一阶段港股市场的走势,大部分分析人士认为,港股仍将继续维持调整的态势。

  卓域资产管理董事兼投资者学会主席谭绍兴认为,大市调整尚未结束,因为不少对冲基金在日本及印度市场大量沽空,令市场买入及沽出的比例高达1比3.5,强大的沽压令亚太区股市持续下调。他称,港股近期已跌穿多个重要支持位,显示长期上升轨道已暂告完结,预期恒指在短期会下试15500点支持位。国企指数近期已3次跌穿50天平均线,故短期仍会向淡。

  里昂证券分析师指出,美国长期国债的利息高低,一直是影响香港股市走向的重要因素,美债利息上升意味着市场资金成本的增加。据分析,美国长债利息每上升0.5个百分点,将拖累港股下跌约1000点。目前,10年期美国国债的利息率已达5厘,而市场判断还将上升至6或7厘。因此,里昂证券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港股市场仍将出现震荡性调整。

  阿斯达克研究部梁渊、庄文骁认为,恒指离港股牛熊分界线250天均线尚有很大距离,依此分析,恒指应该跌破250天线即15000点至15160点区间内方可判断是否进入跌势。从年初开始的14876点至今年的5月8日最高点17328点,这波上涨行情已累积上升2452点,按黄金比率0.382、0.5、0.618来计算,恒指的调整位分别在16391点、16102点、15812点附近,而目前点位正好在支撑位附近,这也是大市获得支撑的有力证明。当然,我们亦不排除短期内港股仍会下跌,预计下一个目标位会在15500点位置。

  声音

  全球股市不会爆发股灾

  香港特首曾荫权谈及港股的波动情况时,反复告诫市民投资时应量力而为,注意风险。港股前段时间已累积相当大的升幅,引致炒风越来越炽烈,连阿伯、阿婆亦被吸引到银行、券行观战。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25日撰文指出,受美国的经常账赤字、外汇市场的波动、油价和利率走势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金融市场波动呈加剧趋势,而由于一般投资者往往未能紧贴大市,采取的投资取向也较为长线,因此,很可能蒙受损失,特别是采取杠杆式买卖的投资者。任志刚提醒投资者应当加倍谨慎。

  港交所主席夏佳理24日表示,股市波动属健康调整,未来波幅会收窄。他称,全球股市波动,各地市场有不同的反应,其中印度股市反应相对较大,但各地交易所在监管水平及透明度方面均已改善,香港金融机构的监管越来越严格,相信近期全球股市波动不会带来股灾。

  宏观

  近期大跌不是基本面惹的祸

  近期港股大跌并不是港股宏观基本面惹的祸。报告显示,目前港股宏观基本面良好。

  周一小股灾翌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便派给投资者“定心丸”,指出金融市场并非由天堂直堕地狱。经合报告称,即使金融市场走势动荡,但全球主要经济前景依然强劲。报告解释称,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主要受到强劲需求和有限供应的推动。成员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主要原因在于亚洲活力带来的贸易繁荣。其中,日本经济已经完全复苏,加上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势头仍将持续,需求在出口和投资进一步增长支持下,企业盈利能力也将能保持强劲。

  香港特区政府23日也公布今年第一季度经济报告,首季经济按年实质增长8.2%,表现较预期强劲。权威人士预计,香港全年应不难达到财政预算案公布的4%至5%预测增长。

  报告显示,香港商品出口在第一季继续显著增长,按年实质上升14.4%。内需方面,香港私人消费开支在第一季实质上升4.5%。

  整体投资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在第一季实质上升8.5%。劳工市场状况持续改善,失业率在第一季跌至5.2%,为4年半以来的低位。

  消费物价通胀保持温和,在首季按年上升1.6%。私人住屋租金在过去两年不断上升,对消费物价指数的影响进一步呈现出来。但食品和消费品的进口价格回软,对通胀压力有所减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