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成都生态建设的现状与思考系列报道之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7日05:38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成都周边山区和丘陵地区的森林是成都市的“绿肺”和水源涵养地,对整个成都的环境质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目前成都面临的问题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的园林绿化面积也在快

速发展,但是真正作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重点的边远丘陵山区的生态治理却没有同步。

  上述生态环境问题,是长期以来城乡生态建设二元分割留下的后遗症。

  其实,对一个城市而言,鼻子比眼睛更为重要。城市环保工作的衡量,最终要落在整个生态系统上,而不仅是局部景观。

  下一步,我们的生态建设要从注重城市工作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转变,要从注重视觉效果为主向视觉与生态功能兼顾转变。

  本报记者 陈晓霞

  在四川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中,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3%以上;在“五一”前向社会公布的《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发展目标中,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8%。

  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四川省已全面启动“生态四川”建设,更大力度地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成都市已确定力争在2007年把成都建设成为“国家森林城市”,目前创建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这均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大手笔。

  然而,严峻的现实同时摆在面前。今年3月1日,新华网转载的一则消息说,于今年发布的《环境绿皮书》称,中国目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呈积重难返之势。专家指出,中国的环境保护正处在十字路口。2006年的环境危机仍在加剧。因此,对四川、成都的生态建设来说,还要翻陡坡。

  问题

  农村现实

  不可回避

  喜:治理>破坏,使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期”忧:农村地区景观高度破碎;生态连通性降低

  成都的生态建设,是“生态四川”乃至“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不可或缺的板块。已成为全省林业大市的成都,在“十一五”期间,肩上的担子更重。

  “生态四川”的提出,体现出省委、省政府对生态建设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的深化。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生物所)常务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吴宁研究员说,“生态四川”的建设将是在更高起点上的任务,必须伴随着思想观念的改变,切切实实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把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而且要重在治本。

  一个台阶

  作为成都市委、市政府科技顾问团团员,吴宁认为关注成都的生态建设并为之建言献策,是自己应尽的责任。他说,作为西部的龙头,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角色,成都在“生态四川”的建设中无疑要发挥带头与牵引作用。“十五”期间,“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成功和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活动,推动成都的生态建设大大上了一个台阶,为成都市生态建设进入“治理>破坏”这一重要阶段,立下汗马功劳。

  他同时直率地说,就成都目前的状况,可说是喜忧交加:喜的是“治理>破坏”,结束了生态建设最艰难的“拉锯战”,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也就是“黄金发展期”;忧的是成都同时也正遭遇同全国一样的“生态危机”,生态环境问题依然是制约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

  吴宁领衔的一个课题组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对成都的生态状况及对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成都市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景观高度破碎;生态连通性降低;居住板块内环境混乱等。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农村地区。

  一个地带

  课题组还认为,成都周边山区和丘陵地区的森林是成都市的“绿肺”和水源涵养地,对整个成都的环境质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的园林绿化面积也在快速发展,但是真正作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重点的边远丘陵山区的生态治理却没有同步,导致这些地区的森林在恢复的同时又出现新的破坏,在一些丘陵地区甚至出现了新的水土流失现象,农田耕作层遭受严重的破坏。

  课题组结合成都市包括郊区(市)县产业结构特征及分布,得出了“区域景观

  解决

  城乡一体

  为绿开道

  理念:林网化—水网化方向:生态功能兼顾、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课题组提出的上述生态环境问题,是长期以来城乡生态建设二元分割留下的后遗症。为此,成都市正在攻坚破难,第一步就是消除体制性障碍。

  2005年,双流县建成城乡一体的城乡园林绿化管理局,温江区林业局与花卉办合并成立区花卉园林局。2006年3月,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筹)成立,为全省生态建设城乡一体管理体制的改革趟出了新路。这是成都市生态建设的创新之举。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改革,正在“暗流涌动”。瓶颈,突破在即。

  在“十一五”的第一年,成都市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这为维护和扩大生态建设的成果,实现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带来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一个理念

  为了理清思路、提高认识,应成都市政府邀请,中国林业科学院彭镇华教授于4月18日在成都市委小礼堂,为全市领导干部作了题为《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专题报告。

  他说,针对中国城市地区土地资源紧张,城市周边地区森林资源少和森林质量不高,近郊地区水体、土壤污染严重等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林网化—水网化”的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总体理念。经过几年来的应用,这个建设思路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城市市情的,特别是对于土地资源紧缺、城市地域用地矛盾突出的实际情况,这种建设思路有利于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能够利用较少的土地通过整体效益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彭镇华在阐释“林网化—水网化”这一理念时说,“林网化—水网化”是基于城市特点,全面整合核心林地、林网、散生木等多种模式,有效增加城市林木数量;恢复城市水体,改善水质,使森林与各种级别的河流、沟渠、塘坝、水库等连为一体;建立以核心林地为森林生态基地,以贯通性主干森林廊道为生态连接,以各种林带、林网为生态脉络,实现在整体上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体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注:城市森林是生长在城市城区、城乡结合部和远郊,对城区生态环境有明显保持、调节与改善作用的林地及其相关植被。)

  三个转变

  彭镇华强调,城市森林建设要服务于城市发展和人居环境需求,实现三个转变:

  ——从注重视觉效果为主向视觉与生态功能兼顾观念的转变;

  ——从注重绿化建设用地面积的提高向提高土地空间利用效率的转变;

  ——从集中在建成区的内部绿化美化向建立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

  他说,对一个城市而言,鼻子比眼睛更为重要。城市最为缺少的是生态,而不是景观。要提高现有绿化土地的利用效率,向空间要效益。要更加注重建设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网络。

  彭镇华虽是从宏观层面对城市森林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阐释,但之于成都,同样有很强的指导性。

  载体

  借助创森

  造福人民

  今年我市将实施一系列重点绿化工程。通过建设“北部生态屏障”、“双百工程”、“破墙透绿工程”等项目,营造各种类型的森林和以林木为主体的绿地。

  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下简称“创森”)是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推进成都市城乡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全面建设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具体载体,是充分展示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成就的有效形式,与城市居民渴望生活在优美的森林环境之中,呼吸新鲜空气,回归大自然的需求是相吻合的。

  目标

  ▲城市、林业、园林“三者融合”;

  ▲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

  ▲城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

  →城区“以空间换绿地”,

  →近郊“以绿地换效益”,

  →远郊“以绿地换人口”,

  ▲生态林、产业林和文化传承林“三林共建”;

  ▲乔木、灌木、草丛“三头并举”;

  他说,成都市“创森”,有着深厚的积淀。成都城市林业是伴随着新中国林业同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成都市全面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重大战略以来,城市森林植被、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状况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吴宁研究员说,今年可说是成都市生态建设的跨越年。城乡生态建设二元分割的局面正在打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志在必得,前者为后者的推进扫清障碍,后者为前者的“破冰”提供平台。两者合力,将加速解决目前还存在的生态问题。

  他还特别提到:“我在网上浏览了《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后,感到最显著的特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盈全文。‘生态’二字不再是‘点缀’和‘配盘’,而是深深融入了成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新三最’宏伟目标的全部过程中。这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蓝图,很值得期待”。

  链接

  至2005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5%,绿地率达33.65%、绿化覆盖率达36.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22平方米,建成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4处,森林公园8处,绿地类型齐全,点线面结合、林网与水网结合、平面与立体结合,城乡一体、生物多样的城市绿地系统基本形成。

  市委、市政府在2006年为民办实事目标“改善市民人居环境”的内容中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结合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今年我市将实施一系列重点绿化工程。通过建设“北部生态屏障”、“双百工程”、“破墙透绿工程”等项目,营造各种类型的森林和以林木为主体的绿地。

  数据

  今年将完成10个林荫特色区、100条林荫道路和100块绿地增绿建设、城区主干道两侧10公里破墙透绿改造,新建10个3000平方米以上主题游园、完成12万平方米小游园、小广场建设,2006年底新增城市绿地580公顷,使建成区绿化率达35.12%。

  这位负责人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使我市林业建设迎来了又一个长足发展的大好机遇,加快了成都市生态建设体制与机制的深层次改革,使之与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结语

  成都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把生态环境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都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就是为了贯彻之,“让城市拥抱森林,让森林走进城市”,就是为了让“治理>破坏”之间的“>”符号开口越来越大,永不逆转,以保证成都经济社会的发展永远可持续,人与自然永远和谐相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