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珠海与“大香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7日09:13 南方日报

  丘树宏

  写下这个题目后,心里头一直很是踌躇。一是老是觉得这是个“伪命题”。与澳门一样,珠海历史上从来就是香山的一部分,写这个题目,倒让人觉得这个历史事实好像出了什么问题似的;二是我从1987年底开始一直在珠海生活、工作,2004年初才调任中山,写这个题目自然有点左右为难;三是觉得自己虽然对香山人文情有独钟且一直不遗余力地推介呼

吁,但却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写起来觉得有点力不从心,发出去更害怕贻笑大方。然而,这是一篇我愿意写的文章,因此也就只好大胆地勉为其难了。

  文章开头,当然先要把珠海与香山的关系与渊源交代一下。

  珠海在公元前221年隶属南海郡番禺县,几经朝代变化,唐代隶属东莞县辖。当时在今山场村设立文顺乡,是香山地区最早的行政机构。宋朝以后,开始在山场村设置香山镇。至绍兴二十二年(1152)在石岐设置香山县,隶属广州府,沿至元、明、清三代;辛亥革命以后,香山县隶属广东省;1925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易名中山县。1930年至1934年中山县政府设在唐家。解放后,于1953年4月20日成立珠海县,由原中山、宝安、东莞县划出部分沿海地区和海岛组成,县址设在唐家;1958年10月各乡成立人民公社,不久全县成为一个大公社;1959年3月并入中山县。1961年4月,恢复珠海县建制,县址设在香洲。1979年3月5日,珠海县改为省辖市建制;198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批准,在珠海设立经济特区。

  在人们的记忆中,珠海自古以来就是香山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无庸置疑的。但从以上所述看来,事情似乎又并不是那么简单。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沿革变化中,珠海曾经几次成为行政意义上的“香山”起源。这20多年来,当珠海成为一个独立的地级市而且是作为一个经济特区与中山平起平坐之后,彼此的关系更是变得复杂起来。

  但是,在我看来,无论如何,这只是作为行政区域划分意义上的问题而已,是与自然的、人文的渊薮没有本质的关系的。

  首先说说自然的因素,也就是物质形态的因素。在中山境内有一个五桂山,古时山上有很多桂花树,花开时花香百里,香山一词就是由此而来。当然,顺着五桂山脉逶迤而下的凤凰山,也同样蜿蜒在珠海,并一样的满布着桂花树,但它总归是作为珠三角西岸最高峰五桂山的支脉而已,是不可能超越而成为香山的自然原点的。这里还可以看一看与此相关的历史沿革。虽然宋朝在珠海的山场设置香山镇,比后来在中山石岐设置香山县还早,但那时候香山镇管辖的范围很窄,真正意义上的香山,也就是管辖包括珠海、澳门地域在内的香山,应该是宋朝绍兴二十二年(1152)所设置的香山县。这,也可以视为香山的行政原点。

  再来看看人文的因素,也就是精神形态的因素。这个问题似乎更加复杂一些。可以说,香山人文所有的特征,珠海都完全具备;香山人文中的各类型人物,珠海同样都有,而且很丰富;甚至在某些方面,珠海还填补了香山人文的一些空白。比如政治人物中,珠海有唐绍仪、苏兆征、林伟民、杨匏安,经济人物有陈芳、唐廷枢、徐润,教育方面有容闳、唐国安;文化方面有苏曼殊、唐涤生,体育方面有容国团,等等。但是,就其影响力来说,一个孙中山,已经盖过了包括珠海以至中山的所有历史人物。相对于珠海来说,中山的历史人物,在文化的发轫上、在群体的纠集上、在事业的延续上,都更显得可圈可点。无疑地,中山才是香山人文百分之百的文化原点和精神原点。然而我们在研究和宣传香山人文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忘却珠海的,甚至还可以这样说,没有珠海的进入,就没有真正意义的香山。作为近现代历史的珠海是如此,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珠海更是如此——珠海经济特区20多年的实践,是如何生动而精彩地诠释了我们的香山人文精神啊!

  说到这里,我突然有了一种悲哀的发现。在我看来,从一定意义上讲,孙中山、容闳是香山人文中高悬在中山和珠海上空的最灿烂的两颗星星。孙中山的作用人们已经很了解,而且随着历史的进程其作用将越来越彰显。然而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却远远没有认识和重视容闳这颗明星的璀璨光芒。被称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奠基者”的容闳,不但深刻地影响了孙中山,还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我们如何突破对历史及其人物作用评价的那种急功近利的社会惯性,而以崭新的视觉和定位去重新认识和评价诸如哲学、文化、教育层面的人物对人类社会的历史性贡献,这不仅对于研究香山人文,甚至对于我国的社科界,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回忆历史是为了记住传统,弘扬历史是为了教化未来。其实,历史人文应该是没有明显的行政界限的,尤其是看上去地域性很明显而特质上却涵盖着中国整个的近现代历史的香山人文,人为的行政分隔从来而且今后都不可能把她切割得支离破碎,她永远活在历史里、活在人们的记忆里、活在社会的精神中。因此,我是从心底里很不愿意看到这种将香山人文分开中山、珠海、澳门来研究、来推介的做法的,其唯一的出路应该回到“大香山”的概念上来,回到“大香山”的本原上来,比如说大香山区域、大香山旅游、大香山文化、大香山经济等。而这,恰恰才是香山人文的内涵所在、本质所在、精神所在。写到这里,我好像还看到了一种预兆——在不远的将来,“大香山”一定会以适当的形式再现的。在我看来,香山人文的特质还代表了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正如我从1999年开始在自己的名片上写上的两句话——“香山,100多年前是中国从大陆经济大陆文化走向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缩影;改革开放后是中国从封闭经济封闭文化走向开放经济开放文化的窗口”。因此,对香山人文的研究,除了中山、珠海、澳门要做之外,更要合起来、联动起来做,甚至广东省也要做,国家也要做,还要联合世界上的研究力量一起来做。

  我们热切地期望着。

  图:

  林密树争高(国画)卢瑞华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