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分享藏书以书会友:图书漂流漂向何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7日14:07 新华网

  内一些城市相继推出大型图书放漂活动,图书漂流——一种新兴阅读方式,开始进入人们视野。

  这种新兴的阅读方式对于中国的广大读者来说,意味着很多新奇而浪漫的体验:原来阅读也可以成为一种交友方式。

  人们也在思考:这种洋味十足的阅读方式在中国能否真正扎根落户?

  ■图书漂流:新兴阅读方式登陆中国

  图书漂流活动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欧洲,通常是书友将自己拥有却不再阅读的书籍贴上特定的标签后,投放到校园、公园长凳、咖啡馆桌子、博物馆走廊、图书馆楼梯等地,无偿提供给拾取的人阅读。拾取的人阅读后,根据标签提示,再以相同的方式将图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去,如此不断地传阅,使书籍最大限度地发挥传播知识的作用。 2001年4月,美国人罗恩·霍恩贝克开设了首个“图书漂流”网站,从此图书漂流活动借助网络迅猛发展。

  “图书漂流”登陆中国的时间并不长,比较大规模开始宣传这种新兴阅读方式是去年的一次活动,这次活动由广西人民出版社等单位组织,在广州等11个城市“放漂”了2000册图书。

  2006年“五一”前夕,长春市联合书城举办了一次大型的图书放漂活动,这次放漂的图书约有1000册,涉及文学、社科、体育等多个类别。参与活动策划的李经理表示,书城选择的都是近一两年出版的、符合大众阅读口味的畅销书,因为只有能吸引住读者眼球的书才有可能一路顺风地“漂”下去。

  ■图书漂流: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交友方式

  长春市联合书城的李经理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众的眼界也由此变得越来越开阔……为此,看书的人已不再局限于只是个人阅读和私藏图书,而是希望能够跳出个人阅读的视野,在更广泛的空间交流,图书漂流正是适应了这种需求。”

  图书漂流之所以在国外赢得广泛认同,是因为它已经像网络聊天一样,成为新兴的交友方式。在国内,很多读者也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浪漫而雅致的形式。拿到书的人会想像它的上一位“主人”究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放漂”时,便会继续猜想下一位拾到这本书的幸运儿又会是谁?其间,大家都会或多或少地有一种期待,期待“漂流书”能够成为交流的纽带,促成一段美好的友情。

  参与此次长春联合书城图书漂流活动的一位19岁小伙子说:“我去年就关注‘漂流书’了,真正吸引我的是这一活动的宗旨‘分享藏书、以书会友’……”

  这位小伙子告诉记者,分享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精神。所有“首漂人”都可以到一个名为“图书漂流网”的网站注册。每本“待漂书”将会获得一个独一无二的ID号码,如此一来,拾到漂流书的人就能在该网站查找到这本书,撰写获取笔记,以让其他漂友了解到该书的漂流情况。除此之外,他还可以写下自己的读后感以及漂流花絮。如此一来,读同一本书的各位“漂友”就能在网上通过文字进行交流,并且达到以书会友的目的。

  很多刚刚接触图书漂流这一阅读概念的人都比较赞同这种阅读方式,表达了希望参与的意愿。一位读者说:“‘漂流书’能够充分地利用散落在个人手中的图书,使之成为大众共享的免费阅读资源。平时工作忙,没时间到图书馆借阅书籍。现在的书定价都不便宜,作为读者并不会将所有想看的书都买回家,‘漂流书’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很好补充。”

  ■图书漂流:需要给予“制度化约束”

  虽然,图书漂流刚刚“漂”到中国,就赢得了许多读者的青睐与认同,但是,“漂友”们乃至关注图书漂流的人们,已经充分地意识到,要想让这种新兴的阅读方式在中国生根发芽,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加以科学而合理的解决。

  首先是“回漂率”问题。2005年底,上海市普陀区曾“放漂”数万册图书。但据普陀区图书馆对漂流图书的跟踪调查,这批书的“回漂率”仅30%,不少“漂流书”在传递的过程中石沉大海,一去不复返。

  一位首次听说图书漂流的年轻女孩提出质疑:“将书放到公园这样的露天场合,在没人拾到书之前,一旦遇到刮风下雨,书岂不是就被损坏了?”

  还有的“漂友”担心,可能会有人借“图书漂流”散布毒害青少年思想的黄书、禁书。

  针对种种担忧,吉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付诚认为,图书漂流作为一种公共性的新鲜事物,要想在中国发展下去,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并且配套制定对公众进行约束的制度,而不能任其自由发展,例如实行会员制,制定一系列的违规惩罚制度。通过制度约束,逐渐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增强读者的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使漂流书能够顺利地进行漂流,并且在中国的阅读土壤中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

  (焦宇褚晓亮邹迪)新华社专稿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报道: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