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扩招论者还在执迷不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7日18:00 光明网
张恒亮

  前段时间,看到《南风窗》刊发的《汤敏先生,扩招没有错吗?》一文,本以为道理已经很明白,无须多言。孰料汤先生仍然有话要说,继续为其理论辩解,近日,教育部有关官员又在为扩招政策辩解,称大学生就业难与高校扩招无必然联系。笔者感到有必要与其再行讨论关于扩招的问题。

  早在2004年笔者就在网上发表文章《扩招之祸》,对上世纪末提出的高校扩招政策

进行批评。现在,我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当然在这里要先声明一点,我批评的是具体的扩招政策,而不是抽象的扩招行为。在讨论之前,我想先就几个基本问题探讨清楚,因为这是我们论证的前提。这包括了对人的职业潜能的认识,对社会需要的认识。就人的职业潜能来看,我们应当承认每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有人适合于成为高层次的研究型或管理型的人才,有人则适合于成为技能型的人才,有的具有艺术天赋,有的则是体育人才。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是分为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类别的,既需要搞研究的,会管理的,也需要懂技术、能操作的,还需要艺术人才和体育人才等等。我想这两个客观现实汤先生不会否认吧!另外,由于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追求,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从本质上来讲是性价比最高的人才,简单地说,就是物美价廉。即就是在具体的岗位上,人才的德(情商)、智(职业智能)、体(身体条件)综合的职业素质要最好,而人才成本要最低。这一要求如果从人才的角度来看,则是人才的德体条件和某一方面的职业智能要最大,同时其要求回报的期望要最低。人才要求的回报要低,当然人才形成过程中的开发投入就要最小。我想,作为首席经济学家,只要稍动脑筋,这个道理也一定会理解吧!

  有了上面的认识基础,我们是否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从现在来看,学生求学本质上是以生产或开发出物美价廉(性价比最高)的人才资源为最终目标?我想,这一结论是不难得出的。而要达到这目标,当然就要以最小的投入(时间、精力和财富等),将自己的职业竞争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那么,又怎样达到这一目的呢?那就是在求学的开始(初中毕业后)阶段就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业规划,让学生自主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未来的社会需要选择学业,而不能笼统的考高中、上大学,因为,有些学生本来就不是上大学的材料,他天生就有运动天赋,可以成长为优秀的运动员,有些有艺术天分,还有大量的可以成长为优秀的技能型人才等等。毕竟上大学对他们的职业或事业发展来讲,并不是必需。如果因为扩招将这些学生诱导去上大学,那他不是走了人生的弯路,他的人才开发投入还能达到最低吗?他的性价比还能达到最大化吗?当然不能。

  于是,为达到上述目的,我们教育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初中毕业后,让合适的学生选择合适的学校,将自己开发成职业能力最强的人才,然后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但大学扩招政策的出台,使原本走向理想状态的成才观念顿然扭曲为落后的人才观,这就是以为上了大学就是人才,就有好前程。结果呢?我们的政策诱导了一大批本来应该上技校、上职业学校的学生去上大学,让他们学的是自己并不喜欢、也无擅长的专业,学成四不像,出来呢,当然就难以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工作。这样的大学生你还认为假以时日就可以取得优厚的回报吗?你让他把眼光放远一点,就是放到40岁、50岁也未见得能够收回成本。倒是学生自己现实得多,不行又去回炉上技校,因为这里面相当一部分学生本来就是能发展成为高级技师、首席技师的材料。问题出来了,既然本来是上技校的材料,你却诱导他们去考高中、上大学,花了一大把的钱不说,投入的时间、精力如何收得回来?试想,如果学生在初中毕业人生的第一次分流时,就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业规划,让合适的学生选择适合的学校,那么这些学生到了大学毕业的年龄,他可能早就工作了多少年,并且在工作岗位上他还可以半工半读,将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技术人才。另外,汤敏先生只是抽象地将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与大专生、高中生相比较,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仅要看到大学生的收入高,更要看到学到大学毕业其投入的成本也更高,他的投资回报率未见得比高中生、职高生、技校生高。并且,现在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时代,职高生、技校生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一样要学习,不断提高,以确保其人生可持续发展。这样说来,你还能说扩招没有错吗?

  扩招政策出台的时候,据说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拉动内需。就是说老百姓兜里的钱太多了,怎样让他们把钱拿出来花呢?汤先生想了教育,百姓对子女的教育是最舍得花钱的,于是,大学大规模扩招,学费也在翻跟头地涨。一时间校园里人声鼎沸,市场繁荣。但作为经济学家的汤敏想过没有,上大学的消费是最终消费吗?它其实是一种生产性消费,也可以说是一种需要回报的投资,学生及其家庭花了那么多的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你能要求他毕业后还去找一个月几百元的工资吗?汤敏先生告诫大家要将眼光放长远,但他有钱,耗得起。那些家里借了几万元甚至于十几万元债务的学生,他们耗得起吗?并且汤先生还在天真地认为上了大学的人其职业竞争能力一定强,其工资收入一定会高过没上过大学的人的。另外,由于大学扩招所强化的落后的人才观,也就是将考上大学与成才划等号。使得基础教育阶段的高考指挥棒作用进一步加强,从而导致中小学生都以考上大学为目的,又由于大学生就业困难,高考的独木桥变成更为窄小的“考高”,学生的大学目标仅限于北大、清华等几所名校,结果中小学生的减负变成了加压,为了取得好成绩,择校风屡禁不止,家长、孩子苦不堪言!

  汤先生说,“中国是一个大国,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胜出,一定要在教育上适度超前。”这一点很正确,我们是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教育也要适度超前,但这就意味着大学教育要扩招吗?难道只有大学才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或体校、艺术学校就不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你为什么还在鼓动所有学生都去考大学呢?你说:“如果技工学校扩招了,技工的起薪也会下降,技工也会就业难。”也许像你说的,技校扩招后,技工多了,其工资也会降下来,但你也应当知道,影响人力资源价格的,不仅是供求关系,还有一个价值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里面的重要观点。我们要做的首先是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你鼓动哪些本来不该上大学的学生上了大学,学成四不像,他们首先是没有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然后是在更为严峻的供求关系的影响下,造成了就业难。而我们所说的扩招,是在学生自主选择学业和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客观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政府的宏观指导逐步完成的。它主要是通过市场的内生力量来实现,而非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来计划完成。这样,就能保证学生毕业后实现性价比的最大化,也就实现了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当然,学生在选择学业的时候,也可以根据政府的宏观指导及对未来几年的市场预测做出决策,从而将求职的风险降到最低。

  汤敏先生在文中辩解道:“扩招后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师生比例扩大,学生生活与教学设施一时跟不上去,部分学校教学质量有所下降等等。但我认为这些是枝节问题、次要矛盾。当前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教育方式、内容不能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其实,他的这一段话是自相矛盾的,也就是在自掌嘴巴。你说最大的问题是教育方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教育方式是什么,当然就包含了教师以什么样的方式教学生,请问过去一个老师带二三十个学生,现在一个老师带七八十个学生,教育方式是否发生了变化?老师的精力能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你一边在说教育方式不是主要矛盾,一面说是最大问题?究竟哪个才是你的观点?

  总而言之,上世纪末,由汤敏先生提出的扩招政策是大学教育的“大跃进”,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拔苗助长!现在,我们应当从理论上认清它的谬误,避免重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