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又爱又恨的人才招聘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8日03:04 江南时报

  3至5月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的高峰期,而赶场则成为毕业生们求职的常态。但是这些“人才大集”参加的人虽然多,但成功率却低的可怜。双向选择、供需见面。这种透明度高、交流直接的人才招聘会形式,曾经深受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喜爱,成为人才双向选择最便捷、高效的平台之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人才大集”出现了许多弊端:乱收门票、简历满天飞、用人单位假招聘甚至出现许多陷阱……人才招聘会这种形式也越来越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所诟病。但每个毕业生还是不愿错过一丝能找到工作的机会

,当起了赶招大军中的“海捞族”,又爱又恨的感觉油然而生。

  日前,在南京河西举办的南京首场大型公益性人才招聘会吸引了2万多人前往应聘,其中5000余人在下午达成用人意向。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这场招聘会成了大学生们最满意的招聘会,不仅免收门票,招聘单位也是层次高,效益好,深受应聘者欢迎。同时,他们也在疑问,江苏何时才能普及这种免费、高质量的人才招聘会?

  爱之深、恨之切,有些大学生对人才招聘会说出了只有“热恋”中的人才会发出的“感慨”。

  招聘会成了摇钱树

  业内人士透露,如今的招聘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经济行为,从头至尾主办方都是为了挣钱,毕业生能否达成就业意向是其次的。一些招聘会为了提高知名度,往往事先在报纸、网络上刊登招聘信息,声称招聘会上将有多少“大型企业”、“知名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多少职位,待遇如何优厚,服务如何到位等等。进场后才失望地发现,很多报纸上登载要来的名企并没有来,有些“知名企业”甚至闻所未闻。

  而就主办方收取的门票而言,虽然不多,一个人5元或10元,但因为参会者基数较大,仍是一笔很大的收入。某届招聘会,官方媒体公布的参会人数是8万人,门票5元一张,仅此收入就几十万元,再加上500多家用人单位的摊位费,又是不少的收入。老百姓的这些钱,用到哪里去了?主办方是政府部门,不是赢利机构,不用交税,有多少用到了招聘会上?该不该向社会公开?

  对学生来说,上学已属不易,而求职成本也在不断看涨,每参加一次招聘会,往返路费、吃住、制作简历、女孩子还要添置衣物或饰品,一般来讲,每人每次必须得花费一二百元。况且,不少学生都要参加几次、甚至多次招聘会,才能解决就业问题,这其中的辛酸和苦涩,恐怕只有学生本人和家长才能体会得到。

  大学生薪资水平走低促进了人才市场的旺盛。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今年的大学生人才市场就如同一个价廉物美的大卖场,可选择的余地非常大。但在这种宽裕的选人条件下,其各职位的有效落实率却不高。

  在应聘者的大军中,有很多毕业生是属于海捞型,只要有招聘会就应征。但他们还是有同感,现在举行的人才招聘会已经远不能跟上现在人才市场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消费者即人才和企业的需求。优秀的人才和企业会越来越少来参加这种传统的招聘会,即使来参加的求职者和企业也会发现,双方签约的成功率都在明显下降。不少“赶招族”都向记者抱怨,“赶了那么多场招聘会,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不仅浪费精力和金钱,还浇灭了我们对人才市场的热情,精心制作的个人简历被当作废纸扔掉,招聘会不是摇钱树,希望公益化的人才招聘会能够推广起来。”

  记者了解到,在南京的毕业生赶起招聘会还算方便,一些从外地赶来南京的毕业生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从徐州师范大学毕业的小许,在一周内,共去了6次人才招聘会,与求职直接相关的花费如下:25元门票费,盒饭24元,公交车费12元,打印的简历10元。如果加上住宿、来回南京徐州的车费等间接费用,平均每天硬支出要有80元左右。“这样的花费与民工的水平差不多,但就是人才交流会的进场费要贵一些。可是,去了这么多场招聘会,还是没有一家单位愿意和我面谈。”从小许求职的直接花费来看,进场费是最多的。但从结果看,这些费用并没有取得任何收益。

  成功率让求职者很受伤

  提起招聘会,但凡有过求职经历的,都有切身的感受。求职者在招聘会上种种惨痛的经历,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挤”字,并伴随着种种尴尬场面:相中的单位嫌人太多简历没收完就趁早收摊了;乱扔了几份简历,可连对方是什么单位都不知道;经常趴在地上或蹲在墙角填表格;汗流浃背,头发散落,面试的时候对方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居然在地上捡到了自己花了好长时间精心打造的简历;鞋被踩丢了;手机被摸了……“招聘会上的人太多了,你很难挤上前。每个用人单位的展桌上都放着一大摞简历,经常是挤进去放上一张简历,就又被挤了出来,没有机会与招聘方的工作人员沟通,也就很难给人留下印象。所以我投的简历都石沉大海了。”如今已经有了一份稳定工作的小梁,提起招聘会有这样的评价,而她如今这份工作,最后还是在网上找到的。

  同样处于现在的“弱势”地位的李同学,虽然家在南京,在从去年11月到现在的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仅门票已经有33张,价值有113元,可谓是十足的海捞族,逢会就赶。不过,根据南京市人力资源沙龙猎头公司的统计,李萌还没有达到找到工作的门票的最低值。这份统计是去年出来的。根据该猎头公司的跟踪,一个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求职者,在现在的南京就业情况下,至少需要半年才能找到合适的岗位。相应地,他需要不间断地每周参加至少一场交流会。而且,是一场只花费3元钱门票的情况下。有工作经验的是如此,应届大学生还要花更多的时间。 (下转11版)

本报记者 李晓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