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民工也要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8日06:00 光明网
马文刚

  日前,全国总工会等五部委联合启动“向农民工送文化行动”,全总副主席孙春兰在启动仪式上讲话强调,要努力把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送到农民工中间,切实加大维护农民工精神文化权益的力度。(《工人日报》5月24日)本月17日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的2006年工作要点第二十六条即明确指出,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企业和工地,建立文化活动室、图书角,给农民工送电影、送文艺节目,活跃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工人日报》5月24日)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相继涌入城市,他们像候鸟一样在城乡二元板块中艰难穿梭,一提到他们的难处,人们就会想到“工资拖欠”,实际上,他们的难处已不仅仅难在工资问题上,生存难、发展难、子女受教育难、人格受歧视、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和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无不困扰着他们的生活。如有人将民工的精神生活称为城市文化的沙漠地带,社会学者则称这种现象是“农民工文化生活孤岛化”。

  进城务工人员大多处于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的时期,同样希望用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放松心情,但由于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限制,他们很难适应城里的书店、图书馆、网吧等文化设施,平时除了打打扑克、掰掰腕子,就是睡大觉,甚至谈论一些黄色笑话聊以慰藉。比如,对年轻民工来说,无论是寻找一段美好的爱情,还是过上正常的性生活,都十分困难。重庆市沙坪坝区对该区100名民工精神生活状况进行的调查显示,性压抑正成为民工的心头之痛,男性民工在性压抑时有21%会选择“找小姐”,5%的男性民工找过“小姐”。

  要满足民工精神文化的需要,必须像关注民工工资那样,关心民工的精神文化权益,满足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我国首条民工青年心理救援热线在哈尔滨开通至今,已经有6000多个民工打进电话;拥有500万进城务工青年的广东东莞,广泛开展的“学业、敬业、创业”教育和“现代人、现代生活、现代城市”教育,大大提高了民工的素质;许多城市发起的“同城待遇”行动,让民工成为城市常住人口,在享受城市设施、社区服务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不再有区别。像连云港市总工会这样通过“三送”把工会的关怀送给这个最易被忽视的群体,在惠及千万民工,丰富他们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知识,改变一座城市精神面貌的同时,也播撒下千万颗文化的种子,回到农村后,这些“见过世面的人”的民工一定会对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有所裨益,对发展农村的经济有所助益。

  大事情要做好,小善也应常为。给予民工权益全方位的维护和关爱,彰显的不仅仅是人文关怀的精神,更是一个大国迈向文明与进步的必然选择。这次全总等部委让民工享受到文化的待遇,从表面上来看,有利于激发民弟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对民工在城市发展与建设方面贡献的肯定。从深层次看,更是宪政精神的一种体现,是人人平等精神所表现的每个公民应享有平等的生活权利的体现,是对民工作为现代国家公民所享受的最基本的公民权的落实,是以人为本精神在构建和谐城市中的深刻体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