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的精、气、神全都在田土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8日07:54 红网-湖南日报

  本报记者 夏似飞 通讯员 周奎

  “刘爹是我们的科技财神爷,走到哪里哪里富。”今年70岁的沅江市农业局退休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刘劲凡,1959年从湖南农学院毕业后,常年奔波于科技示范户和示范基地之间,推广农业新技术,造福当地农民。他用农业科技这根“魔指”,把泥土点化成了黄金。

  攻坚克难屡建奇功

  刘劲凡把自己的兴趣和精力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农业科研当中,发现问题,不弄个水落石出绝不罢休。上世纪70年代末,洞庭湖区早稻普遍出现僵苗减产,插下去的秧苗半死不活,施肥、打药,全不解决问题。刘劲凡从沅江新华乡走到白沙乡,从黄茅洲跑到志成乡,一路看过来都是这个样子,他心急如焚。分析土壤、翻阅资料、查询问题,他率先提出了在稻田施用锌肥的主张。一轮锌肥施下去,禾苗叶肥秆壮,当季亩产比上年度早稻增产110公斤,益阳、常德、岳阳数以百万亩稻田受益。这一成果获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刘劲凡”3个字连同他的锌肥根治僵苗载入了《1981年中国年鉴》。

  沅江是全国苎麻之乡,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品种退化,品质不优,麻农种麻效益每况愈下。刘劲凡听说中国麻类研究所培育了产量高、品质优、抗风能力强的新品种“湘苎二号”,3次登门引种,终于拿到了3株种苗,经过试种,获得成功。亩产比常规品种高出75公斤,增收450元,农民从此争相购种。不久,他又从外省引进“嫩梢扦插无性繁殖技术”。“湘苎二号”及其无性繁殖技术的引进,每年可为沅江麻农增收1个多亿。

  为农民送去“金钥匙”

  农民只相信眼前的事实,不相信舌灿莲花的讲叙。刘劲凡靠自己扎实的作风,通过创办科技联系点和科技示范户的方式,让不少农民拿到了致富的“金钥匙”。

  多年来,刘劲凡的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形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路线图”:从农业局的家中出发,搭车到新华乡阜丰村,在此察看试验田后再过河到熙和乡裕双村全国种粮标兵卢青年的稻田进行指导,然后再乘车到志成乡加盟村秦佑科的农科联系点,进行观察和试验。这条路线来去150余公里,刘劲凡每月要走两到三次,每次少则三五天,多则一个星期,交通费、电话费都是自己掏,一年下来,花费5000多元,他从不向农民收取分文。刘劲凡在这3个村的联系户就有近100家,他无偿地向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一些示范村和示范户成为他进行科研的基地,每年他都要进行数十个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试验,从中提取优良品种及先进的栽培技术。正是多年呕心沥血,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沅江水稻、苎麻生产水平在洞庭湖区首屈一指,不少农民由此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志成乡加盟村科技示范户秦佑科,原来家底薄,一家人经常寅吃卯粮。刘劲凡来到村子里后,秦佑科纠缠上了他,要求学习苎麻“嫩梢扦插无性繁殖技术”,从此景象一年胜一年,每年收入不下10万元。秦佑科从刘劲凡身上学到了“真传”,又无偿地把技艺传给别人。如今,他的种苗和技术不仅辐射全乡,并远及南县、安乡、汉寿、岳阳等地。

  光荣与梦想同在

  一种行为、一种作风、一种品德,长此以往就会变成一种习惯。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刘劲凡,由于多年的田间奔波,患有严重的腿关节风湿病,可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他从来不曾中断过科技示范和推广工作。他的儿子博士毕业后在广州工作,买了别墅,屡次邀已退休的父亲南下。考虑他闲不住,又在那边为他联系了一份适合他的工作,但刘劲凡就是不肯去。他说,我离不开农业,离不开农民,我的精、气、神全都在田土里。刘劲凡自费订阅了大量农业科技的报刊,还不时往省内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跑,把许许多多最新的品种、种植技术和方法,把有利于农业和农民的市场信息带回来,造福农户。近几年,他先后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艾格里生物菌肥、水稻轻简栽培方法、绿色生态农业技术,在沅江农村进行的水稻两季双抛配套技术试验也已得到成功。选用优良品种,早稻撒播,晚稻抛秧,施用速效酵素菌肥……刘劲凡设想着,将来的水稻栽培将更加省力省工,平均一个劳动力能够种植50亩水稻,一年产出可达到10万元左右!

  带着光荣与梦想,69岁的刘劲凡老当益壮,他还要在广袤的土地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卷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