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回首七年扩招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8日11:01 生活报

  文/本报首席评论员 李晓满

  青海某地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花光一家人35年的收入。村里谁家供养了大学生,谁家就连赤贫还不如,因为要背上巨额的债务。这些大学生的父母,“餐餐都是开水就馍馍”。扩招之后,有的人工资涨了,有的人吃了工程的回扣,但不要忘了,还有这样倾家荡产的人。

  光阴如逝水,转眼之间,高考扩招已经过了七年。按照新闻大众化的做法,我们将这组报道的题目起名为《高校扩招七年之痒》。这其实不过是借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婚姻危机的名目来说说事儿。实际上,高考扩招这件事关乎我们民族教育未来的兴衰,它远比个体的婚姻幸福与否来得沉重。

  翻开七年以前的报纸,我们会发现就像翻开十七年、二十七年、N十七年的报纸一样,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这世界实在是变化得太快了。七年以前,对高考扩招是一片颂扬之声,说它是穷国办大教育的捷径,说它能提高我们高等教育的水平,说它会极大地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的发展。然而七年过后,我们回首往事却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竟然是如此之大。

  “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正是无限相信理想的人,把事情办到了理想的反面。无数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完美的计划,大跃进式的思维模式永远值得警惕。社会进步的方式只能是循序渐进的,任何把未来描绘成天堂的人,都不值得信赖。

  高考扩招的七年之后,我们看到了它的许多弊端,也看到它并没有解决原来的问题。老师、学校、家长,并没有因为上大学容易了,就不让孩子们去学应试的课本,相反他们更专注于考试,因为就业的门槛提高了。只有名牌大学的学生,只有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更容易找到工作。还有刺激内需的问题,也走到了反面,老百姓更不敢花钱了,因为他们不知道今后供养子女的学费会是多少。

  但问题是,为什么这些东西在开始时就没人想到呢?或者是想到了却没能说出来呢?都说最重大的失误是决策的失误,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就应该反思决策的过程是否科学。在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时候,我们应该实实在在地让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参与进来。事实上,只有这样才会最大限度地避免决策失误,才会让社会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前进。

  还有,对扩招带来的“教训”,我们也可以从利益的角度来回顾一下。也许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扩招这个“局”的得利者与失意者,可以让我们看清问题。在这个“局”中,从民间获得金钱的几方无疑是巨大的受益者,而相反的,那些因为上学而由小康变贫穷甚至倾家荡产的人,无疑是这个“局”的失意者。不要再理会那些花言巧语了,构建和谐的社会,需要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决策,否则利益的指针永远指向那些位高权重者与相应的利益团体。

  七年过去了,社会对高校扩招的指责声音越来越重,国家现在也放缓了扩招的脚步。这是因为在时下的社会结构中,高考扩招解决不了教育的根本问题。尽管扩招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社会进步,但它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它的投入产出比很不合理,这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就在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看到了《南方周末》写的一篇有关扩招的稿子———《西部贫困大学生调查:透支35年收入上4年大学》。说的是青海某地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花光一家人35年的收入。村里谁家供养了大学生,谁家就连赤贫还不如,因为要背上巨额的债务。这些大学生的父母,“餐餐都是开水就馍馍”。扩招之后,有的人工资涨了,有的人吃了工程的回扣,但不要忘了,还有这些倾家荡产的人。回首七年泪潸然。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