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百折不屈的华人韧劲——缅甸侨团见闻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8日15:50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社仰光五月二十七日电题:百折不屈的华人韧劲——缅甸侨团见闻 中新社记者邓敏 虽然在缅甸旧都仰光逗留的时间仅有数日,但在记者对近十个侨团侨社的逐一拜访中,深深地感受到海外华人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拼劲。 宝剑锋从磨砺出 曾经,缅甸的华侨华人也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当中缅两国人民高唱“胞波”之情时,缅甸华人的处境远较现在为好。但后来发生的历史事件让华侨华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缅甸政府三次废除大额币钞,再加上国有化运动,让许多华人一辈子积攒下来的财富瞬间灰飞烟灭。 “我们的财产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手中的钱成了废币,店铺全被收归国有。”一位七十余岁的老侨领语调平淡地述说着不堪回首的往事。 然而,自强不息的华夏后裔绝不甘心在不幸的命运面前低头。自一九八九年缅甸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在夹缝中顽强生存的华商再次用自己的双手打拼出新的一片天地,现在缅甸经济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如今,汇聚了五百多位金融家、企业家的缅甸华商会已成为缅甸工商界的权威机构。有的华商与政府密切合作,在机场、公路等重大建设项目中拥有股份,甚至承建了缅甸六个政府部门在新都彬马那的办公处所;有的在从事边境贸易的同时,投资缅甸一流的教育机构,其学历为全球公认。而站在占地三点七英亩的云南会馆气势宏大的新馆址前,年仅四十三岁的虞有海会长更是让记者看到了新一辈华商一往无前的坚定信心。 或许,缅甸华商会理事长赖松生先生的一番话能够说明华商成功的部分原因:“华人的传统就是刻苦耐劳,不怕辛苦。只要有生意做,哪怕深更半夜找上门来我也高兴。” 梅花香自苦寒来 作为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民族的语言文字在海外华人的心目中拥有神圣的地位。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缅甸排华事件中,曾经盛极一时的华文教育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华文学校全部收归国有,不再教授华文,致使如今四十岁左右的缅甸华人华侨,基本没有受到祖籍国语言文化教育,大多不会华语。 然而,忧心忡忡的老一辈缅甸华人华侨从未放弃过恢复华文教育的努力,尤其近年缅甸政府放宽华文教育的环境后,各式各样的华文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兴旺起来。 缅华妇女协会幼儿园从最初的狭小会所里的十八个学生发展到现在两百余人的华语补习班,得到了仰光各界华人华侨的热心资助。而在福星语言与电脑学苑的二楼,下午五点刚从政府学校放学的孩子们坐在宽敞的语音教室中,看着日本动漫大师宫骑峻的动画片《千与千寻》,一遍又一遍地念着中文电影对白。 当记者在东方语言与商业中心听到五六岁的孩子们用童稚的声音跟着老师诵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深为这群孩子的努力而感动,因为他们上午念完华文,下午还要继续去缅甸政府学校上课,即使周末也得放弃休息时间到中心补习华语。 对于资助任重道远的华文教育,缅甸的华人华侨显得尤为积极。长期从事中缅贸易的林文猛先生说:“我对华文教育有着特殊的感情,任何一个华文学校找到我,都不会空手而归。”赖松生先生甚至指着右手的宝石戒指笑着说:“没有钱不要紧,可以把这个卖掉。” 乐善好施济同仁 生活在缅甸的二百五十万华人华侨,同样继承了华人传统中乐善好施的美德。 在拥有六十年历史的缅华慈善会,年近耄耋的许文亭会长介绍说,对仰光地区一百九十余位七十岁以上年老无依的华人,慈善会每月会向他们发放二千缅币补助金,且今后随物价上涨会进一步提高数额。“虽不能治标,但至少可以给他们温暖。” 除了救济华人,缅华慈善会也曾多次救济当地缅人。由于缅甸自然灾害较多,缅华慈善会经常给灾区施米捐钱,最近一次是在仰光郊区遭受火灾后向缅甸政府救济委员会捐资一百万缅币。 在集体捐赠以外,缅甸华人也经常以个人名义铺路修桥、造福一方。以汽车贸易发家的林鍳生先生十数年来的慈善支出就达四千万元人民币。(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