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冀商百年辉煌商史"读者互动:"皮革张"家百份祖传契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9日02:13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 武岩生

  5月26日,衡水热心读者张凤龙的父亲、82岁的老人张林芝,向记者提供了一些家族流传下来的各种地契合约等,加起来得有100多份。这些已经泛黄老化的纸张,最早的是清乾隆年间的,最晚的是民国时期的。翻阅这些,仿佛穿越历史时空,回溯张氏家族及其“兴字号”兴衰荣辱,再现河北商人旅蒙之艰辛,又仿佛在阅读一部浓缩的河北商人物通天下的

近现代史。

  ■一车银子与“楼座子”

  回溯“皮革张”家史,我们的目光不经意间回望百年前……

  清光绪年间,枣强皮毛商人张长年充满喜悦地拉着一车银子长途跋涉,从他做生意的内蒙古喇嘛庙(多伦)赶往他的老家———枣强县新屯乡东里祥村。

  这一车银子,是张长年多年背井离乡辛劳经营的积蓄,准备拉回家给他的最偏爱的大儿子盖处房宅,置办家业,再经营些生意铺户。走到半路上,恰巧遇到了一位家乡来人,从老乡的嘴里他听到一个噩耗———自己的二十多岁的大儿子得病死了。张长年愣怔半晌,叹了口气,掉转车头,默默地走上来时路……

  “当年我们家里的老宅子翻盖的时候,发现地基打得很深很牢,老人们都说这叫‘楼座子’,这就是准备盖楼的地基,也就是我老爷爷(张长年)运银子回来要盖的房子”,张凤龙告诉记者,张长年在老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去世了,可能是和小儿子张锡泉(张凤龙的爷爷)相处少、感情比较淡漠,张长年最终没有将这些银子留给小儿子。

  张长年兄弟三人,从大到小为张永年、张有年、张长年,早在张长年兄弟的爷爷辈儿,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到内蒙古多伦、经棚、赤峰等地做皮毛生意并在那里买房置地,在张长年的爷爷和父亲两代时候,生意达到鼎盛,多伦、经棚、赤峰、北京都开有分号。“解放后,县政府占用的房子就是我祖上的家院,可见房子在当地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好房子。”张凤龙说。

  ■“皮硝子”养育皮革业

  枣强位于河北、山东,衡水、邢台、德州两省三市交界处,皮毛加工业有悠久的历史,相传为商末丞相比干在此为官时所发明。清朝道光年间,英、俄、日、荷等10多个国家的客商开始在枣强大营设立货栈;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枣强大营皮毛曾长期作为出口免检产品远销海外。而东里祥村距离大营非常之近,属于大营周围的皮毛加工业辐射区。

  “我觉得皮毛业能兴盛起来,和本地的水土也有关系”,张凤龙说,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村里的地上随处有白色的“皮硝子”,这种皮硝子具有很强的碱性,大人们就是从地上刮起这些皮硝子用于清洗皮子;而另一个方面也正是由于这种盐碱地不利于种庄稼,为了谋生,许多人才走上了经商的道路,这其中就有在内蒙古颇有家业的张氏家族。张凤龙说:“我们这里有经商的传统,现在村里上岁数的男的小时候几乎都在商业场所学过徒。”

  ■百年前的地契合约

  张林芝向记者提供的家族流传下来的地契合约中有一份光绪二年的分家单据,是张曰灿去世后,张氏永年、有年、长年三兄弟分家的文件。其中写道:“……兴盛德生意,先父遗业同享,先父之遗福,今我等欲效张公九世之好,岂肯一旦而分家?因生意屡年累缺,人心不古。勉强在伙恐后生角工之讥,于是弟兄三人当面议谪情愿分家……除讫该外净亏钱贰千柒百四拾捌……”。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张曰灿去世以后,张氏家族的生意其实是在走下坡路,兄弟三人分家,账面上的钱款是负数。但这并不能说明生意已经濒临倒闭,也许只是从曾经的辉煌开始下跌,后面提到的一些字号家宅,又说明了张氏家族曾经的辉煌。长子张永年分到多伦“福盛街路西赁房院一所,铺号‘大有道’”,次子张有年分到多伦“福盛街路东典房院一所,铺号‘兴盛德’”,张长年分到多伦“东盛街赁房院一所,铺号‘兴盛长’”以及“经棚‘兴盛元’”。而“京都(北京)生意一处,铺号‘兴隆湧’”没有分开,为兄弟三人共有。

  多伦、经棚、北京三地五处买卖,可见当时的张氏家族生意做得是相当大的。“我小时候,家里用的耙子啊,家具啊,上面都印着‘兴××’的字号,而我家的和东院(其本家)的字是不一样的,可见当时生意买卖绝非一处”,张凤龙回忆着。如今,张家的胡同口一侧还闪出一块百十平方米的空场,老人说,这在老年间是有钱人家独享的,故意闪出的空地,是开堂会、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停车马用的。

  ■吸纳外姓人资金

  张氏家族生意做大之后,已经超越了传统家族式的手工作坊经营管理,已经开始设立明确的店规行约,吸收外姓人的资金。

  一份清光绪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的文件写道:“今我等在赤峰县二道街设立广盛德生意,非敢媲美古人,但愿矢情秉公,务建无疆之业,同心协力,希生有道之财。自立之后,断不可不公不法,自私自便,日后禁拘赌博、外管闲事,如范铺规,均自出铺,自身无愿(同怨),天赐获利,按钱人股均分,今将钱人奉股开列于后。兴盛德,入本钱四百吊整,作为八厘,李思孟,身股六厘,每厘应支六吊。”后边有“赤邑(现赤峰)二道街广盛皮袄局”的印鉴,今天,在赤峰二道街还有“张家四合院”,此“张”是否彼“张”,就不得而知了。

  ■“九爷”大过地方官

  张凤龙的母亲在11岁的时候曾经和张凤龙的姥姥逃难到喇嘛庙(多伦),投奔她的姐姐。至今,她还记得喇嘛庙有九十九间房子,周围有很多生意铺号,还有山西会馆、李老爷庙等等。“这些买卖里河北人开的很多,枣强的几个乡都有人在那里”,老人回忆说,“庙上天天都有唱戏的,当时我年纪小,也干不了什么活,就是到处跑着去看戏。”

  张凤龙的母亲可能不会想到,曾经在这些戏园子里颐指气使、随便点戏的“九爷”(张永年)的嫡孙张林芝,在1949年后会成为自己相伴终身的老伴。

  说到九爷点戏还有一段故事。张永年在当地经商多年,颇有威望和资历,因此他到哪里看戏,戏班都是笑脸相迎,主动让他点戏。有一天九爷点了一段戏,却引起了另一个人的反感:“这是什么人?怎么他可以在此处点戏?”原来此人是晚清刚派驻此处的地方官员,他觉得一个做生意的,比自己的影响力还大,怎能容忍?于是,从此以后,时时处处对张永年进行刁难,而张永年受不了这气,就赌气回枣强老家了,最后郁郁寡欢在老家去世。

  ■宿命的轮回?

  古语说,人无三辈富。翻看张氏家族的各种单据发现,在张长年兄弟及以前,全部是买别人的房子和土地的单据,而到了张长年的儿子张锡泉以后,就全是卖房子卖地的单据了。张氏家族就此逐渐衰落下去,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命运仿佛经历的一个宿命的轮回。

  改革开放后,当地人又操起了祖先传下的老手艺,依靠皮毛加工业发家致富。枣强现已拥有皮毛加工企业10000多家,产品占据国内市场份额50%,经营地区已经不局限于老祖宗的足迹,开始远销欧美、东南亚、俄罗斯、日本、韩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史料

  内蒙古的河北人足迹

  生意做到大草原

  背井离乡经商是辛苦的。张氏家族人和许多河北老乡一样,往往都是要把做好的皮衣皮袄等,直接送到内蒙古的大草原上,和草原上的牧人交换来各种动物的皮毛,再把这些皮子运回老家卖钱。

  多伦、经棚、赤峰,这三地布满了张氏家族经商的足迹,而这三地在历史上也和河北有很深的渊源,无数像张氏一样怀着“矢情秉公,务建无疆之业,同心协力,希生有道之财”梦想的河北人曾经远涉此处,并且在那里生根繁衍。

  经鹏曾与张家口齐名

  今为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政府所在地经棚镇,历史上是和张家口齐名的塞外经济和防御重镇。处于必如河和多伦河两河交汇的三角洲上,原名必如浩特,意为二岁牛城,系弘吉剌氏的放牧点。清康熙三年(1664年),始建庆宁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建。每逢庙会,四方教徒云集庆宁寺,顶礼膜拜,搭棚诵经,随之而来的是庙会贸易兴旺,其中有南来的茶叶、丝绸、布帛、粮食、铁器,北来的盐、肉、奶食品、皮革等,这便是“经棚”的来历。

  随着交换的频繁,张氏等千千万万的商人自天津、北京、承德越过滦河,把货物运到此处,再北上锡林浩特、二连、大库伦(乌兰巴托)。到光绪年间实施放垦政策,回、汉民族大量进入经棚,经棚人口激增,成为塞北的四大商埠(张家口、多伦、大库伦、经棚)之一。

  河北商人曾聚集多伦

  多伦县历史悠久,旧称“多伦淖尔”(蒙语意为7个湖泊),县城驻地多伦淖尔镇旧称“喇嘛庙”,到如今枣强张氏家族的人提起祖先的生意,仍经常提到“庙上”。据《口北三厅志》记载,多伦在历史上既是旅蒙商聚集的“漠南商埠”,又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清代设置口北三厅,在多伦县设多伦淖尔宣抚理事厅,城内人口曾达17万。

  短信互动

  ○我曾经以父辈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伪满经商为素材,创作了一部电视剧,真实再现了冀商那段悲欢离合的独特经历,以剧本的形式展示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读者

  ○“山西人骡驮轿,山东人大褥套,直隶人钱两吊”。这是六七十年前流传在老呔帮中的民谣,生动地描绘了山东、山西、直隶三省商人还乡时的迥异场景。

  ———自嘲的民

  ○作为“小老呔”的我,今见先祖之荣耀,为之振奋。欲购《京东第一家》此类书籍,用以追忆前辈、接力先祖的荣光!

  ———一读者

  ○武安市在晚清民国时,几乎垄断了东北和张家口的药材生意,其中尤以伯延镇的房锦斋规模最大。

  ———一读者

  ○看到都市报的报道,想起过去我们家也是经商的,现在父亲八十多岁了,常对我们讲老年的事。

  ———一读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