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李洪应,不断创造奇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9日02:55 大江网-江西日报

  

李洪应,不断创造奇迹
李洪(图右)应在车间与员工一道解决生产中的难题。伍丹摄

  李洪应是个新闻人物,李洪应是个残疾人,李洪应却拥有“全国劳动模范”等很多荣誉。

  就是这个李洪应,一个连续亏损近20年的企业,经他一年多的打理,今年竟获得省

“五一劳动奖状”。

  5月23日,记者在李洪应打理的工厂里,看到他的员工顶着火辣辣的骄阳,蹲在水泥地上聚精会神焊接锅炉配件……而在李洪应走马上任这家工厂之前,厂区却是冷冷清清,杂草丛生,野兔乱窜,凄凉的场景人们至今记忆犹新。

  有一种精神叫感动。李洪应不但没有三头六臂,而且还比正常人少一腿一臂。他之所以能不断创造奇迹,是他的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是他那充满爱心的人格。记者每次与李洪应交谈,都会为他不断创造新的业绩而感动。

  说实在的,作为多次采访过李洪应的记者,当得知他又一次“挪窝”的消息时,心里真为他捏了一把汗。因为他所去之处是全省电力系统最为困难的企业——江西省电力设备总厂,一个近20年连续亏损的“工厂”,现状是:一无资金,二无产品,三无人才。

  李洪应“挪窝”的时间是2004年8月15日,头衔是厂长兼党委书记。

  摆在他面前的是高达119%的负债率,680多万元职工各类保险的欠账,40%的职工生活处于困难状态……包括退休职工在内千余号员工的企业,处于全面停产境地。

  来来去去,厂长换了一任又一任。对李洪应的到来,员工们开始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一位已内退的员工坦言:当李洪应来赴任时,我们都感到纳闷,公司怎么会派一个残疾人来?

  但员工们很快发现这个李洪应“与众不同”:分几拨开起了座谈会——摸家底;特别关心困难员工;领导和小车每天值班,尽力为员工解决困难……

  李洪应一走进厂里,在家待岗的员工便三三两两地把他围住,询问还有没有“上岗的机会”等。女工邵国英与丈夫一道下了岗,她对李洪应说:我只要一把米、一勺水就满足了,可还要供养正在大学读书的小孩啊……望着一双双渴望企业重生的目光,听着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李洪应庄严地承诺道:如果连员工的最低要求都不能满足,那就是我们做领导的严重失职。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为职工提供上岗机会,不断增加职工收入。就是散一身骨、脱一层皮,也一定要把设备总厂搞上去。

  经过对企业的重新定位,他敲定了奋斗目标:半年启动,一年推进,两年扭亏,三年见效。

  起死回生的良策就是把生产搞起来,拓展出一方属于企业自己的市场。

  可令李洪应万万没想到的是,当年10月,历经千辛万苦承接下来的300多吨锅炉部件订单,工厂却做不出来。

  聘请技术人才,设法收回出租的厂房,揽回一笔笔订单,建成一条条生产线。特别是李洪应组织厂里自行制造安装起在全国同行业中也屈指可数的63吨/42米龙门式起重机。据说龙门吊大梁安装时,员工们欢天喜地,有的还掏钱买来鞭炮燃放。

  经过李洪应的一番“折腾”,工厂像个工厂,生产能力提升了,2005年完成钢结构件、锅炉扩散件7000多吨。5月28日,李洪应向记者“透露”:今年力争完成产值1亿元、确保扭亏持平、职工收入有所提高的目标,“应该不成问题”。

  目睹李洪应来厂后所发生的变化,那位当时纳闷、已在该厂呆了40个春秋的员工直说:“能搞成这样,的确不简单。只怕他搞好了,又走了,厂子又不行啦。”已经退休的李惠民动情地说:李洪应处处事事想的是工厂和群众。

  李洪应的真情付出,不仅使“无可救药”的企业起死回生,也赢得了职工群众的深深敬意。本报记者杨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