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谁来建设新农村?——农村人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上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9日03:44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为关键的因素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不仅仅是资金、技术、项目……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是更为重要的!但时至目前,人们围绕建设新农村虽做了大量论述和构想,不少人却恰恰忽略了这一点。”一位长期研究我国农村问题的专家如是说。细细品味此话,的确是一语中的!因为没有较高素质的人才和能人投身新农村建设,那我们的美好构想恐怕只会是海市蜃楼。

  农村人才之现状

  那么,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颇具代表性的我省农村,现今的人才状况如何?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人才资源大省,历史上就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省的考生数量及考上大中专院校的人数,均居全国前列,其中绝大多数出自农村。

  拿极为重视教育工作的罗山县来说,自1979年至2005年,全县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有3.7万余人;其中仅2000年至2005年,便有1.84万人。

  但这些学生走出去后,大多不愿再回到家乡工作,高学历者回乡就业的则更少。1994年至2005年10余年间,回到罗山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共计1.06万人(包括教育系统),其中本科生仅687人,专科生也只有3300余人。且回乡者多想方设法留在县城,到乡镇及乡以下工作的本、专科生实属凤毛麟角。

  即使回到家乡,很多人也是迫于无奈。一有机会,便“跳槽”到大中城市或“孔雀东南飞”了。对于这部分人,有关部门说无法统计数量,但可以肯定不在少数。

  如此,便形成了这样一种令人不安的局面:越是重视教育的地方,考出去的学生越多;考走的人多、回来者少,越发导致了农村人才的“失血”。城里学生毕业后不愿下乡工作,农村学生则将考学作为跳出“农门”的主要机遇,使农村的优秀人才不断被抽走而得不到新的补充。

  再来看看那些头脑灵活或有一技之长的农村“能人”的情况。

  我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劳务输出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出门务工者大多是青壮年劳力和能人,因为只有他们才更适应在外生存和挣钱。

  鲁山县是平顶山市的劳务输出大县,全县50万农村劳力中,现有15.6万人常年在外务工。罗山县子路镇共有劳力2.8万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者达1.36万人。记者在这个乡采访时看到,一些村的青壮年劳力几乎已“倾巢出动”,留在家的多是老人、中年以上的妇女和儿童。有人将这一留守群体戏称为“3860部队”。

  信阳市河区南部的几个乡镇是名茶“信阳毛尖”的主产地。过去一到春茶采摘期,上山采茶的全是年轻女子,她们手脚麻利,效率特高。但近几年,这种情景已难得一见了。

  4月23日,记者在河区东双河镇徐洼村看到,在茶山上忙碌的多为大嫂、大妈或老汉。正在炒茶的村民黄中诗告诉记者,年轻女孩们大都出门打工去了,从外地雇来的采茶工中也极少有年轻人。因为劳力紧张,雇人采茶的费用也逐年上涨。用工成本高、效率低,茶农们便不愿多雇人,致使一些该采的鲜叶老在了树上,产量下降。

  当然,公平地说,劳务输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应继续加大倡导和组织。尽管青壮年劳力已纷纷外出务工,但家里现有的这点农活,“留守部队”们基本上都能“搞掂”,影响并不大,何况农忙时还有不少外出人员赶回家帮忙。

  只是问题在于,大多数农民工目前的打工收入还较低,家中的种田收获又只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需要。如此,要想尽快实现中央对于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就必须开辟更多的增收渠道,使“家里、家外”的创收能两翼齐飞。

  最缺优秀村干部

  农村目前最紧缺的是哪些人才呢?各地基层党委、政府认为,首要的应是高素质的村干部,尤其是优秀的村支书。

  村支书的作用有多大?请看我省农村那些闻名全国的村支书典型,如刘庄村的史来贺、南街村的王洪斌、西辛庄村的李连成等。在他们的带领下,其所在地早已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

  但这样的村支书毕竟为数甚少,要想成批量地造就出来,必须另辟新路。

  近些年,为选用和培养大批优秀的村支书、村干部,我省各地采取了不少举措。如实行村干部竞聘、驻村干部帮带,实施“领头雁”工程、“双强”工程等等。这些办法都有一定效果,但最终却并未能大量造就出史来贺、王洪斌、李连成式的村干部。

  问题的根子究竟出在哪里?这些办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局限于从各村内部选拔和培养。由于我国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农村能人稀缺,加上有能耐者纷纷外出求学、务工去了,致使很多地方只能是“矮子里面拔将军”,优秀人才难觅。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鹤壁市、平顶山市在我省率先推行“大学生村官”制度。即通过公开选聘方式,给每个村配备一名“大学生村官”。

  两市的组织部门对这一做法总结出了多条好处:解决了优秀人才不愿在农村工作的问题,改善了村级干部队伍结构;使一批大学毕业生能在基层工作得到锻炼,为上级干部队伍储备了一批后备人才;给各地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给农民带来了新文明和新的思想观念;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

  2003年毕业于平顶山学院的陈锋涛,看上去腼腆得像个大姑娘,他如今却是村民们特别依赖、喜爱的“村官”。

  毕业当年的10月,陈锋涛被选聘到鲁山县铁沟村任村主任助理。他见当地有大量的页岩石,而一外地客商在村里投建的砖厂因设备落后、产品质量差而陷入困境,便上网查询相关信息,引进了一套利用石材加煤制砖的新型设备,使砖厂很快起死回生。如今,该村有30多人在砖厂打工,另有20多户买了农用车为砖厂跑运输,仅此一项,便使全村的一半农户有了增收门路。

  陈锋涛发现村里土壤很适合种植红薯,但当地原有品种质量差、产量低,便跑到省农科院咨询,并自费购回2万余棵优质种苗,分送给农民栽种。去年秋后,新品红薯比老品种亩均增收300多元,村民们喜不自胜。

  去年村委会换届选举,陈锋涛以绝对多数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记者在该村采访时,陈锋涛说:“农村天地真广阔,只要努力去干,既能实现人生价值,又能学到好多东西。”

  类似陈锋涛这样的典型,如今在两市已成批量涌现。他们是全新意义上的“村官”,虽不能断定人人都能成为史来贺、王洪斌、李连成,却使村干部队伍素质有了质的飞跃。②9

  □本报记者任鹏 秦兴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