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保护传统节日 提高本土文化竞争力是首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9日09:36 浙江在线

  在5月25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宣布,第六批108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一批518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国务院批准,将于近日公布。其中,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都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孙家正认为,传统节日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中国应很好地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发挥传统节日在传承民族文化当中的作用。他坦承,传统节日在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确实遭到了淡化和遗忘。(《京华时报》2006年5月26日)

  保护我国的传统节日固然是一个善良而美好的愿望,但是像保护有形文物一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有多大的可行性,显然有待于观察。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配套和完善设施跟进,如果不能提升国民对本土文化的信心,则传统节日很难得到民间的响应与认同,国民就不可能具有参与传统节日的热情,官方保护也只能成其为一个美好的愿望。

  西方的节日持续在我国升温,国民热衷于过洋节,不仅是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心理需要,更由于传统文化魅力的渐渐式微,也在同步削弱国民对于民族文化的信心和理解。洋节的盛行是由其强势文化的地位所决定的,找不到文化心理支撑和历史归属感,投奔西方文明的愿望自然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对洋节的追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开放社会形态下,中国国民的文明失落感和迷惘状态。本土文明和文化的失落最易使国民产生殖民心态,寄生在强势文化上,从西方文明强大的笼罩力下获得暂时的安全和麻醉感,从而失去民族理性与判断力。而这种弱国弱民心态,也在加速本土文化和本土意识的旁落。

  当然,也许有人会举出反例,以证实文化的强弱同传统节日保护并无必然联系,诚如孙家正所言,“目前少数民族一些传统节日如藏族的雪顿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保存得比汉族的要好。”但我们需要正视的是,这些民族还处在相对封闭的发展环境中,文化传统的传承发展体系未遭根本破坏,尚未遭到外来文化的大规模侵袭。而我们的主流社会文化却不能因为传承的需要而闭关自守,更需要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共生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只有在与其他优势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中,才可能产生属于我们本民族的优势文化。只有本土文化的强势地位得到确立,民族的心态才可能渐渐转强,才会认同我们自己的传统和历史,召回失落的民族优秀文化,更从传统节日中获得一个独立民族所应有的全民盛宴和丰足意识。


作者: 司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