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梦想向着清华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9日10:25 贵州都市报

  清华大学简介

  创建于1911年,其前身是清华学堂,1928年改建为国立清华大学,今天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理、工、医、经济、管理、人文、法律、艺术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工科的严谨执着、理科的求证探索、文科的醇厚积淀、艺术的色彩浪漫,交融渗透、综合创新,形成了清华大学学科发展的深厚底蕴和独有特色。清华大学是中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科学研究的

重要基地。

  清华大学现设有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医学院等13个学院54个系;全校共有本科专业58个,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专业159个,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专业123个。

  清华大学不仅是教学中心,也是国家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校内设有47个研究院(所)、29个研究中心(其中5个为国家级研究中心)、13个国家实验室(占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以及27个博士后科研站。校内图书馆馆舍3.9万平方米,藏书401万册。

  学校现有教师3000多人,其中教授1100多人,副教授1200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0人,为全国高校之首。目前在校学生26800多名,其中本科生13300名,硕士研究生8500余名,博士研究生近5000名。

  清华大学与国外许多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及跨国公司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双边交流与合作关系,包括互派专家讲学,进行合作研究,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等。

  2006年,清华大学在贵州省只招收理工类考生,其总计划招生数为38名,其中包括理工类定向专业本科生6名。具体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数详见下表:

  清华大学贵州招生组组长吴学安老师:

  清华偏爱贵州学生

  从1997年起,吴学安老师就负责清华大学在贵州的招生工作。吴老师并不是贵州人,但对贵州学生很偏爱———在招生计划外,每年都会为贵州争取机动名额。比如去年贵州的计划是40名,最后招生数是44名,而最多的一年计划38名,实招47名。这在周边省区中,是比较突出的。

  吴老师说,清华偏爱贵州学生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能吃苦,学习勤奋。由于基础相对比其它省份的同学较弱,贵州学生第一年学习比较吃力,到第二年逐步适应,成绩一步步上提,到了第三年,有的学生能冲到前10名,第四年大部分学生都能保送读研,有的还是硕博连读,贵州学生被保送读研的高达80%,高出全校学生保送读研的比例。

  从以往清华在贵州的招生情况来看,80%左右的优秀学生被清华录取。贵州招生组组长吴学安老师表示,清华注重学生高考成绩的同时也重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前不久,贵州招生组的老师们已走访了全省二十几所中学,与许多有志报考清华的同学进行了交流。下月中旬,贵州招生组的老师还会再次到贵阳,对考生填报志愿进行咨询与指导。有意填报清华的同学,届时请与招生组的老师进行联系,把你的亮点展示出来,争取更多被录取的可能。

  “清华精神我们共同的支柱”

  陈勇(贵州织金人,1999年考入清华,年免试推荐成为直博生)

  清华每年从研究生中选拔出部分优秀学生担任本科生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成为辅导员的研究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党员,成绩优秀、业务能力强,不因为做辅导员而影响学习和科研。来自贵州织金县的陈勇,就是清华选拔的辅导员之一。

  陈勇1999年考入清华,2003年免试推荐成为“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直博生。在清华学习了7年,陈勇深深体会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对自己成长的影响。这位英俊的博士说,是清华精神激励着他一步步走到今天,不但让他在业务上、科研上追求完美、勇攀高峰,也培养了他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清华精神让他确信,爱国奉献就是他幸福的来源。

  作为本科生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陈勇想对即将要进入清华的同学说的是:多数进入清华的贵州学生考分较其他省份的考生低,家庭环境也不算优越,因此进校后,要正视自己这些方面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用自己的踏实勤奋努力提高成绩。同时,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大一新生面临的必修课,凡事不必锋芒毕露,要历练自己的心性,争取早日适应大学生活。

  李良骐(1934年毕业,98岁,从事气象工作60年)

  电话那一端,李老口齿清晰思维活跃,很难相信他已是一位98岁高龄的老人。李老1934年从清华大学地学系气象专业毕业,分配到南京气象研究所工作,之后调到广西研究所。1936年,贵州省气象局的前身省测候所成立时,李老先生又被调到贵州,从事气象工作60年,后来曾担任贵州省气象局副局长。老先生说,清华精神让他受益一生。自1930年从天津南开中学踏进清华的校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就开始影响着自己,一辈子遵循老师的教育,从不看重个人得失和物质待遇。1936年老先生因工作需要从广西调到贵阳时,工资从每月130块大洋降到100块大洋,而且只能领到70%。他想不通,就向老师诉苦,老师对他说:一个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并不是为了吃饭;工作会得到工资,但工作并不是为了拿工资。老师的话让他深受启发,明白哪一种工作国家都需要。从此,李老先生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气象事业。在贵州生活了几十年,他的口音里,听不出半点北方腔,就是一口标准的贵阳话。

  说到长寿的秘诀,老先生说,身心都需要健康。老先生每天都要步行5公里,而且性格开朗,从不生气。“康德早就说过嘛,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老先生乐呵呵地说。作者:范觉文 申红珊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