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个国际志愿者的个春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9日10:30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一个国际志愿者的个春秋(图)

  核心提示

  “业余时间,利用所长,帮助别人,不要回报,快乐自己。”这是长安大学教师李滔对他的“志愿者理论”下的20字定义。从事国际志愿者活动17年来,他不断用自己的行为

诠释着这个定义,并带领他的学生们加入这一队伍,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一眼看到李滔老师,就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活力和年轻的气息,让你绝对想不到他是一个59岁的人。自17年前从美国回来的那一刻起,他就“蜕变”成一个旁人眼里的另类人、另类教师,不断用自己的“志愿者理论”改造着自己、家人和学生。

  我是个“国际人”

  李滔主修公路工程专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一直在他的母校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工作。改革开放20多年来,除在校教课外,他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海外的工作和生活经历让李老师眼界大开。他告诉记者,大千世界里最大的“发现”,就是他发现世界上还真有被称之为“志愿者”的人———这些人都是非常普通的人,他们生活愉快而充实,他们和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业余时间帮助别人却不要回报。

  李老师说自己是个“国际人”一点也没让记者奇怪,其一口流利的英语便是最好的佐证。只是说起李老师的英语,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家庭。

  1946年,李滔出生在西安市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李星全是一位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和内科主任医师,母亲戴云舒从事中学教育工作。父亲精通5种语言,母亲也是,曾给学生教过拉丁文。李滔因袭了父母的语言优势,自小俄语就特棒。大学毕业后,李滔留在母校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任教,由于教的是信息管理学,有时需接触一些国外的信息,可当时赶上文革,国内缺少学英语的环境,只能在母亲的指导下秘密地在家学习。条件艰苦到连一本英语书都买不到,李滔跑遍西安的外文书店,终于找到了一本中英文对照的《毛主席语录》,这成为他的英语启蒙教材。

  这些年,美国、德国和非洲的许多国家他都去过,不完全是工作,更多的是寻找需要帮助而自己能帮助的人。他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在我眼里,没有国界之分,我的活动范围是全世界,整个地球的人们都是我的家人,我用自己的行动让大家感到快乐,我也一直快乐地生活着。”

  美国之行改变了人生

  1987年,李滔被国家选派赴美国学习两年。刚到美国田纳西州不久的一个星期天下午,两个陌生男女敲响了李滔的门,手提一大袋礼品:“请问,你是不是大陆来的李先生?”“是的,不过我不认识你们啊。”“那太好了,不认识没关系,我们都是中国人,我姓黄,听说你是来这里学习的,给你送些东西表示心意,请收下。”说着就递上手里的东西。正当李滔犹豫时,他们又将名片递过来:“有什么困难,记得打电话啊。”送走黄先生夫妇,李滔疑惑———他们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接触时间长了李滔才知道,黄先生夫妇都是志愿者,每个周日下午是他们的“法定帮助日”,那天李滔刚好让他们遇到了。

  那时,中国留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很低,因此大家买东西也只能到“附近”最便宜的超市,可这个超市距学校有好几十公里,没有车也没有合适的公共汽车。但李滔他们根本不用担心车的问题,每周六早上,学校门口都会停上20多部私家车,带他们去超市购物,风雨无阻。起初李滔总觉得不好意思,但后来结识的一位语言学教授给了他答案。这位教授经常到他宿舍来,看到他没有电视,就把自家的电视搬过来;得知李滔爱好运动和文艺,教授很惊讶,“你会这么多乐器,而现在乐器都不在你身边,你怎么能高兴呢?”随后就把自己的吉他拿过来,并请朋友来教他;看到他生活艰苦,更是经常照应。临回国时,李滔将这些东西还给这位教授时,教授的话让他豁然开朗:“政府派你来这里学习,我们就应该为你服务。我是一个犹太人,因为战争,一家人辗转到美国。在我上大学最困难时许多人帮助了我,现在我生活好了,也要让困难中的人感到愉快,把这份爱传递下去。你用不着感激我,只要你心中有爱。我们都是志愿者之家的人。”

  在美国的长时间生活中,李滔终于明白,美国很多著名教授、富商和公务人员业余时间在社区做志愿者,而且越是有学问、有金钱、有身份的人,志愿服务做得越大。在中小学,志愿服务是必修课程,孩子从小就养成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习惯,成为一种很自然的生活方式。

  李滔特意观察了很多美国家庭,发现美国的家长把志愿者教育融进家庭教育里,而中国的教育明显缺乏这一环。两年的美国生活让李滔彻头彻尾地变了,他下定决心回国后再也不顺着原来的路走下去了:洗心革面,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

  当志愿者从“改造”家人开始

  李滔的人生真的发生了改变,只是他的志愿者活动开始得很别致。

  1989年回国后,他首先“改造”他的家人。李老师郑重其事地对家人说:“这两年我收获很大,咱家一定要改造。”起初,爱人并不接受他这一套,但李老师一有机会便向家人滔滔不绝地介绍“志愿者”理论。李滔的爱人是西安市85中的教师,思想开明。看着丈夫自从产生搞志愿者活动的想法以来,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过去的沉默寡言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活泼、开朗、快乐。爱人渐渐明白了志愿者活动的内涵,主动跟随丈夫,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儿子李勃在父亲的“改造”下也变得思想开放,性情开朗,并成为一个小“志愿者”。

  李老师在美国期间结识了不少外国朋友,当中有不少想来中国做志愿者。这些外国朋友每次来,李老师就让他们住在自己家里,因为这样可以省下钱来做善事。李老师陪着他们一起到希望工程所捐助的小学和福利院、盲哑学校等地方,和他们一起教孩子说英语,讲故事,让孩子们感受温暖。

  志愿服务成为“必修课”

  在家里进行“改革”仅仅是李滔从事志愿者活动的序幕。不管是在非洲国家任工程项目经理,还是回到学校任教,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志愿服务成为他的“必修课”。

  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适用人才,他结合自己国内外工作实践,提出一条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线、英语口语为突破口、志愿者活动为平台、项目管理为基本模式的“第二课堂工作线”,开展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包括系列讲座、与国内外职业人士交流座谈、举办课外兴趣小组、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等。讲座内容从职业生涯规划、海外归来谈英语到志愿者之路,都是学生的热门话题,可用汉英双语进行,已在校内外进行了数百场。

  李老师要求学生把志愿服务作为一个项目去运作———在一定的时间里,根据明确的目标,利用已有的资源,帮助应该帮助的人,同时使自己受益。李老师这样教学生,其实,许多时候他都是身体力行。他义务举办口语培训班,带领学生在校内外英语角练口语,帮他们提高口语水平;组织学生到希望工程和孤儿院给孩子们讲课,教他们学英语;经常去一些国际志愿者组织作报告,并积极参加公益组织和活动。

  2004年4月,李老师在学生中组织了一个名为“正常人俱乐部”(NormalClub)的课外兴趣小组,带领学生经常到校外开展志愿者活动,给红凤办做义工,给外国朋友当口译,寒暑假深入贫困山区作宣传,帮助贫困群众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深受裨益,沟通和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在俱乐部成立一周年纪念会上,许多同学手捧鲜花向李老师道谢,而李老师却是直摆手。

  谈到将来,李老师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志愿者,他的业余服务即将变成“全职服务”。原来,他马上就要“自由”(李滔语,退休的意思)了。他说:“我干志愿者已经有17年的历史,但那毕竟是‘兼职’。想到很快就能更充分地做自己感兴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想到能帮助更多的朋友走上志愿者之路,享受别样的丰富、快乐的人生,我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图为李老师在西北工业大学演讲。

  ■文/图记者姚村社实习生孙海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