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老艺术家重登舞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9日10:36 贵州都市报

  5月26日,贵阳。

  这是一场不寻常的演出,演员中不泛白发苍苍者,平和中蕴含着激情、简洁中不乏精彩。话剧《雷雨》选段;京剧《红娘》;花灯戏《打娘舅》;舞蹈《玫瑰花》;当年的“秦娘美”与“奢香夫人”的黔剧表演;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老一代苗族歌后的飞歌;还有深情的诗朗诵……

  这场演出是贵州的老艺术家们为庆祝“三团一馆”(贵州省话剧团、歌舞团、花灯剧团和省群众艺术馆)成立50周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4周年而举行的。

  从节目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熟悉的名字,王呐、阿旺、芦小玉、刘玉珍、崔艳鹏、罗江禹、沈敏、胡秀洁、戴文华、华克、罗丽丽、陈建良……他们都曾经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贵州文艺舞台上最活跃,也最受欢迎的人;他们都曾背着背包到群众中去,在田间地头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他们在谈到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依然热血沸腾、意气风发。

  今天,他们已不再年轻,但艺术功力却愈老愈淳厚。

  他们的“艺术宝典”

  1942年5月,延安,为配合“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运动,知识界、文艺界的干部们召开了座谈会。

  毛主席5月2日和5月23日先后两次在座谈会上讲了话,肯定了文艺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文艺工作的主体是文艺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就是了解人民、熟悉人民、歌颂人民、鼓舞人民前进,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到群众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了解人民群众生动的生活……

  讲话的内容,不仅在文艺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全党及整个革命事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推动作用。当这篇讲话传到国外以后,被进步文艺界人士称为人类文艺革命史的里程碑,有的则称之为人民文艺理论的宝典。

  刘玉珍是“四朵金花”之一,这个称呼来源于在演出之前为“三团一馆”赠匾,苗族歌唱家阿旺、著名的花灯表演艺术家罗江禹、京剧表演艺术家芦小玉和黔剧表演艺术家刘玉珍四人共同上台献花。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她们四位都曾是各团的“台柱级美女”。

  其实“四朵金花”走上文艺工作岗位,成为正式演员之后都有一些相同的境遇。像刘玉珍先是作为业余演员参加了市级、省级以及国家级的汇演,之后考入黔剧团。1959年,团里上《秦娘美》,为演好“秦娘美”这一角色,她住到了侗寨,与侗族姑娘们食宿、劳动都在一起。

  侗族姑娘纺纱不同于其他民族,她们是用脚踩。而侗族人走路的姿态也别具特色,他们的手是往里划圈。这些都被用到了“秦娘美”的身上。《秦娘美》一公演就取得了成功,观众非常欢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纷纷请去演出,专家们赞不绝口,尤其喜欢在纺纱、走路这些细节中突出的民族风味。梅兰芳、郭沫若等专门发表评论称赞,上海的海燕电影制片厂将演员请去拍摄了电影版的《秦娘美》。

  《秦娘美》的成功让刘玉珍深深体会到了“深入基层,向生活学习才能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的真谛。从走上文艺舞台之后,每年刘玉珍他们都会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各个纪念周年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说“讲话”精神深入骨髓,对他们来说一点也不夸张。今年毛主席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已经64周年了,刘玉珍说,在大家的心目中,它将永远是艺术的宝典。

  他们与“三团一馆”

  贵州省话剧团

  王呐:演出震动了西南

  1956年5月23日,贵州省民族歌舞剧团下属的两个队,一是话剧队,另一个是歌舞队,正式分为两个团,贵州省话剧团和贵州省歌舞团,这一天,也是这两个团正式成立的日子。

  省话剧团成立初期,在只有60多人的时候就演出了《春风吹到诺敏河》、《西望长安》、《白日梦》、《万水千山》这样一些大戏,到80多人时推出《红色风暴》、《蔡文姬》、《智取威虎山》,《霓虹灯下的哨兵》曾演了100场,《马兰花》常常一天演4场。

  贵州省话剧团的老团长王呐在介绍当时的演出盛况时说:“当时在西南汇演时,我们一出《建设时期的游击队》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生活面貌、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明的人物形象、整齐的演员阵容,以及火辣辣的演出风格和严谨完整的演出作风震动了西南,使人们对贵州刮目相看!”

  刘怀正、孙飞虎、夏宗佑,这几位在银屏上熟悉的面孔都曾是省话剧团的骨干演员,话剧团的许多优秀演员还输送到了全省的许多艺术团体,对贵州文艺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贵州省歌舞团阿旺:歌声唱出了大山

  走进苗族歌唱家阿旺老师家里,我们看到了她专门找出来的两大本相册,身着民族服饰的演出照占了大多数,我们从中找到了阿旺老师和她在上海音乐学校的同学,著名的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的合影,那时候阿旺才20岁,正是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

  从众多报纸资料以及她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她的简历:生长在台江,自幼父母双亡,自己带着两个妹妹艰难度日,苗族飞歌是慰藉她心灵的最美旋律,也是将她带入艺术殿堂的引路石。

  她的艺术之路:1952年,以“秀美中带刚劲,奔放里充满情”的歌声考入了贵州省民族歌舞剧团,那时的贵州民族歌舞剧团和新疆歌舞团、延边歌舞团鼎足而立,闻名全国。

  1956年贵州省歌舞团正式成立,阿旺作为团里的独唱演员,代表贵州多次赴京参加各种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的接见。而这一时期,团里推出的舞剧《蔓萝花》也获得成功,轰动一时,不少观众在当时连夜排队购票。后来,《蔓萝花》还拍成了电影,名扬海外。

  而阿旺的艺术人生也随着1962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三年的学习,不断的在国内巡演、出国访问演出以及国际比赛的获奖中愈加成熟,并创作了大量少数民族歌曲,成为能够自编、自唱、自演的苗家“金嗓子”。

  从贵州省歌舞团走出的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家,还不止阿旺一个,阿泡、东丹甘、罗星芳、阿略……他们中有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舞蹈家,在贵州这块土地上,创作演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节目。

  贵州省花灯团罗江禹:根系本土艺术

  1956年5月初,罗江禹还是贵阳市某高中毕业班的学生,她那时还不知道,一年后她将考取的贵州省花灯剧团正是在这个时候成立的。当时这个剧团是在有“花灯之乡”的独山花灯队的基础上成立的。花灯剧将贵州民间的花灯歌舞搬到舞台,它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泥土芬芳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年后,罗江禹在音乐老师的引导下考上了这个剧团,同时她还考取了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但她最终的选择还是花灯团。罗江禹在参加了三个多月的培训之后,《打舅娘》《哑姑泉》《七妹与蛇郎》《平凡的岗位》这些剧目逐渐排练并推出,在当时成为人们脍炙人口的作品。

  而罗江禹也很快成为了团里的主要演员,她的声音高亢而甜润,情感细腻而粗犷,被誉为贵州的郭兰英。《平凡的岗位》上京演出时引起轰动,中央歌剧院看中了罗江禹,曾想商借她到北京演出《白毛女》,可是为了本土的文艺事业,最终罗江禹和同事们一起留在了贵阳,北京的演出未能成行。

  群众艺术馆:最辛劳的园丁

  用王呐老师的话说,群艺馆是一个不像其它剧团那么显山露水的地方,成立以来一直默默无闻的做着最基础的群众文化工作,创作了大量的演唱节目,出版了多种文艺刊物,编写了大量的培训材料和评论文章,培养了数不清的各类艺术人才,他们是百花园中最辛劳的园丁。作者:刘世同 杨雄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