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应把城市建绿纳入政府工程采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9日15:07 浙江在线

  城市的道路挖了又修,修了又挖。广场上的草坪铲了再种,种了再铲,这些城市里司空见惯的事,虽然民怨沸腾,但当政者仍然以公共建设的名义不改初衷。甚至在不同的时期,用最新最响亮的口号为自己的行为涂脂抹粉。如最近被建设部叫停的城市大兴古树名木问题,就是以绿化城市这个谁都不能反对的名义进行的。

  贵阳市昨天被央视焦点访谈曝光,原因是该市引进的树木大量死亡。

  而在此前,国家建设部、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已经有一份联合调查报告,称2000年至2001年,当地高价移栽的大树绝大部分没有成活,像50万买的小叶榕树、几百万买的几百棵樟树都已死亡。但这份调查报告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近些年,贵阳市的相关单位不仅从农村移栽大树,而且还把一些原产地国外的热带树木也移栽到了城里。

  这就有点奇怪了。但凡中央部委提出整改意见,而且是包括监察部在内的三个重量级部委的联合调查,一般来说理应得到地方的充分重视。但事实是,贵阳市的领导们仍然我行我素,这不得不令人怀疑其中有更大的猫腻。

  城市高价买树,其实是一项经济行为,央视的报道说,两棵银杏从农村买出来的时候价格三万多元。南明区旧城改造指挥部的有关工作人员却说,购买时花了几十万元。而根据2003年初,贵州省《政协报》和当地一些媒体的报道,这两棵银杏树最后的售价是120万元。

  这些树木的采购应该是贵阳市当局直接购买的吧,那么中间巨额差价到哪去了?如果是通过中间商买的,我们也要质疑政府为何要舍近求远,绕个弯子而不是直接购买,政府要买棵树难道还怕找不到地方?如果中间的差价被中间商赚走,我们应该彻查中间商与当局的关系。

  城建领域是中国商业贿赂的高发地带,一些地方之所以顾中央部委的调查,我行我素,继续推进高价买绿工程,而不愿花小钱去栽树,这其中的利益链条,值得我们思索城建领域的各个环节,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就在前些年政府热衷于种草而不是种树的时候,人们发现了其中的奥秘:种树几乎无利可图,而且一次种树,十几年便再也没有工程的机会。而如果种草坪,买草本身就利润丰厚,再加上每年的养护费用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可以使主事者靠一块草坪每年都有进项。

  此奥秘后被揭穿,加上专家们认为草坪对城市降温等生态要求的效果几乎为零,而树林则有非常好的生态功能,于是当政者不得不放弃草坪而就树林。

  贵阳此举,可以说是在城市种树中发现的新财路:种普通的乡土树种,不仅长得慢,影响立竿见影的政绩,而且几乎没有利润空间。而引进古树名木,面子上又好看,又有丰厚的利润和广阔的操作空间。

  包括绿化在内的公共建设实际是一顶政府采购行为,它和纳入政府采购法的用于政府办公的设备不同,是一项公共工程采购行为。从理论上说,它也应该纳入政府采购行为。但事实上是,政府花很大力气通过政府公开采购买进不值钱的办公用品,却将动辄几百万的工程项目通过暗箱操作买了下来。

  而且,买绿的预算应该得到人大批准后实施。但由于目前我们体制是,人大主任由普遍市委书记兼任,因此市委作出的决定,一般都能在人大获得通过,这样,一个地方政策的对错,均系于市委书记一人。因此,人大的预算审查等法律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一元化领导的一个后果是,权力集中于一个机构一人之手,没有任何制约。

  贵阳市如此作为得不到地方权力机构的制衡,正是这种体制缺陷的病情。而由于这其中的利益关系,当政者当然选择把公共工程置于政府采购法等法律监督之外,以获得更加自由的裁量权。这便使得整个城建处于失控状态,成了名符其实的首长工程。


作者: 朱子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