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高招黑幕中一条最生动的细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9日17:37 国际在线

  作者:王石川(个人文集

  《联招公司“20万就能上清华”内幕调查》被披露后,一家教育咨询公司负责人陈连军(化名)道出了教育咨询业的惊人内幕。“在咨询机构的幕后,大部分都是高校的领导或者教育部门的主要领导。”陈连军说,“一般操作一个统招学生利润都在1万元以上。据我了解,一位教育部门官员的儿子也在做这个行业,2003年,他一年就赚了上千万元。”(5月

29日《华夏时报》)

  教育官员的儿子也做教育咨询业,并且一年借此赚上千万。这是一条最生动的细节,它的杀伤力让人错愕不已,它的喜剧性让人如释重负。这使我想起左云5?18特大事件,同样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煤矿承包人的亲哥哥正是当地的人大主任,而且分管煤炭工作。细节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释放事情的真相,细节的力量还在于它能巧妙地还原事件的本质。

  当我们不吝笔墨地炮轰中介公司的敛财时,殊不知“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他们仅仅是利益链上的虾米,教育官员的儿子才是渔利自肥的大鳄,隐匿在幕后的某些高校领导或教育官员才是真正的钓翁。道理显而易见,只有高校领导和教育官员才掌控教育资源,只有他们才掌握着能带来滚滚利润的预留名额,优哉游哉地“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而中介公司充其量是在鞍前马后张罗的马前卒,他们无论吆喝得多么舌绽莲花,无论自诩为多么上可通天,没有高校领导或教育官员的一声令下,他们所有的努力只是徒劳;没有高校领导或教育官员的名额作钓饵,他们的存在价值几近于零。

  短短一年,一名教育部门官员的儿子便可敛财上千万,天文数字的非法收入背后,是教育机构公信力的被蚕食,更凸显了教育腐败的症候,因为这是典型的权力设租和权力寻租。安德烈?施莱弗编著的《掠夺之手:政府病及其治疗》对类似行为有精辟论断,许多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将资源配置给自己的政治支持者(当然包括自己的亲属),以牺牲公共福利为代价中饱私囊,于是一个官职就意味着一个可以收取贿赂的领地。透析这些招生黑幕,正印证了“掠夺之手”的种种显象。

  因此,那些挖空心思想通过不正当途径使孩子进入高校的家长,虽可悲但不可恶。正如雨果所言:“当一个人心里充满了黑暗的时候,犯罪的不是犯罪的人,而是制造黑暗的人。”因为正是中介公司拍着胸脯承诺才让他们浮想联翩,正是无数教育官员的儿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正是某些教育官员和高校领导草菅法律、把预留名额当作敛财工具,“分不够钱来凑”、“20万上清华”的丑闻才络绎不绝。凭依权力,有的人可以日进斗金;凭依关系,有的人可以收取不菲的劳务费;凭依金钱,不学无术的人可以到名校镀金。这对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将是多么沉重的打击!

  “清水衙门”为何水不清?“社会净土”为何土不净?还是老话说得好:“权力不晒晒会长毛的!”没有高度透明的招生机制,不加强对教育行业的监督审计,不限制教育行政领导的“长官意志”,不最终打破教育体制的高度垄断,类似于教育官员之子充当掮客、年赚上千万的细节便不会绝迹,也许不久,还将有更离奇更滑稽的细节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审稿:陈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