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电影不分级有损中国形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00:15 红网

  由于电影《达·芬奇密码》的上映,电影分级管理的话题再度被人们提起。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再次大声呼吁中国应尽早设立影视分级制度。影视分级制度的缺失,对成人和孩子造成双方面的影响。调查显示,95.4%的人赞同中国建立电影分级制度(5月29日《中国青年报》)。

  今天,在电影分级管理成为国际惯例的情况下,我国电影管理还继续按兵不动,中

国将会给世界留下一个保守的形象。

  电影或者影视分级多年“光打雷不下雨”,虽然涉及到很多内容,比如恐怖和暴力,但是,关键问题还是被“性”卡住了。这是一个心照不宣的问题,虽然许多人不好在桌面上谈这个问题。之所以影视分级制度无法出台,主要是担心“性问题”的合法化;不出台,就是为了阻止或者延缓它的合法化。

  自从上个世纪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几乎对任何领域都进行了拨乱反正,在很多方面已经树立了与时俱进的形象。但是,在对待性的问题上,中国不但没有实现拨乱反正的目标,而且有些方面还没有恢复到上世纪60年代前的水平。

  以小说例,文革前也写了性爱的情节,虽然没有具体的细节描写,但是都有暗示的语言。长篇小说《苦菜花》是1950年代末出版的,特务宫少尼侮辱杏莉母亲的情节,是有明显的暗示的。但是,粉碎“四人帮”后最早重版的此书,就把暗示的语言全部删去了;后来,作者坚持按原版出版,再版时又恢复到50年代末的原貌。

  再以电影为例,文革前的电影,涉及做爱这样的情节,都用一个“淡出”的镜头作出一个暗示。而现在的多数影视剧,却连这样的“淡出”的暗示也处理得干干净净。观众只能去猜度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关系的变化。

  既然性是人性中的重要内容,为什么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作品,要人为地排斥它呢?

  文革中的文艺作品,因为不能写感情,人物都是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角色。虽然文革中也有少数作品,艺术成分还是够份量的,但是因为缺少感情的情节,所以难以反映那个时代的真实情景。文革中,中国人一直都不缺少爱情和繁衍生息,但是在文艺作品中却找不到基本的轨迹。如果我们现在对待文学艺术中的性问题,也像文革中对待爱情那样,那么,现在的文学艺术作品,也会留下同样的无法弥补的遗憾。

  中国人是最实事求是的人种。在古代,中国的性学研究是很发达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对待性的态度也是非常开明和开化的,而且留下了很多不朽的传世名著,比如《红楼梦》和《金瓶梅》。今天,中国人仍然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目前,中国的经济完全是市场经济,政治也在大步地走向民主化。中国政府和人民同各国政府和民间的交往也是十分自由活跃的,给世界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所以,中国没有必要在文学艺术的“性问题”上欲说还羞,保留惟一的一个保守的“尾巴”。

稿源:红网 作者:沸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