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慈善是一种品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02:12 大江网-江西日报

  

慈善是一种品质
村里人都把李辉勤(左二)当亲人。本报记者张雪摄

  在听说了李辉勤20年如一日,帮助都昌县狮山乡李贺村脱贫的事迹之后,记者试图找寻他此举的动机,为名?为利?然而最终的结论是——慈善是一种品质

  镜头一:他住院了,一个小手术。看望他的人一下子挤满了病房、走廊……他们手

里拽着正在扑腾的母鸡,拎着满是鸡蛋的篮子,一位80岁的老人,颤抖着从最里层的衣服口袋里摸出皱巴巴的20多元钱,塞到他手里……他们是自发来的,一家一人,代表了全村1000多名村民。

  鄱阳湖畔,朱岭山下,青山绿水环绕中的李贺村,以前曾流传着“有女不嫁李贺郎”的说法。李贺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人均只有四分田,村里看不到一栋瓦房。

  李辉勤出生在这里,高考恢复的第一年,他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印象中最深的是上学必经的石板桥,不到半米宽,布满了青苔,很多人不小心会滑下去,冬天桥上结冰,我们只能爬过去……”给家乡修一座像样的桥,让孩子们平平安安地上学,是李辉勤长久以来的梦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李辉勤成为商海中的一名逐浪者,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为自己的梦想努力。

  他很快为李贺村修好了桥,并在桥头立了一块碑。每考上一个大学生,就把学生的名字刻上去。“这对孩子是个很好的鼓励,孩子们每天路过那里,会想有一天,我的名字也能刻在上面。”

  村里有个孩子叫李勋,爷爷奶奶都是残疾人,母亲患癌症,家里负债累累。为了还债,李勋决定辍学到外面打工。李辉勤得知这个消息,把他堵在家门口。“家里的债我来帮你还,书不能不读。”从那天开始,李辉勤家里多了一名新成员,李勋在这里一住就是九年,一直到大学毕业找到工作。

  李贺村的村小学原来是一栋危楼,一边已经坍塌,孩子们只能在另一边上课,李辉勤得知后立刻重建了校舍。不久,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读书,他又修建了一所中心小学。

  他是村里所有孩子的长辈,李贺村送出的40多名大学生,每个人都得到过他的资助;他又是村里所有老人的孩子,上了年纪的老人,每年春节都会收到李辉勤孝敬的红包……

  镜头二:通往村里的水泥路终于完工了。2001年农历十月廿二,村民们把这一天写进了村志。村里的老人们没见过挖掘机,压路机,80多岁的老奶奶哭着趴在水泥路上,用袖子擦拭着路面说,这是那么多怪模怪样的大机器修出来的,稀罕啊。这路是李辉勤掏钱,在工地上熬了两个多月修成的。

  李辉勤决定给村里修路,这个念头不是一天两天,村里穷啊,没有路不行,但是修路需要很大一笔钱,李辉勤把房产,汽车抵押给银行,凑齐了70多万元,开始筹备修路。一条3公里长的水泥路,从土塘镇延伸到李贺村附近的所有村庄,而他也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修路要占用一些农田,怎么给人家补偿?

  李辉勤和卢家村协商补偿金的问题,从下午2时30分一直等到晚上3时,挨家挨户地问,没有一个人敢发表意见。李辉勤前后跑了30多次,蹲在村民家门口谈,才最终协商妥当。“路是为大家修的,但是修路却好像是我一个人的事。”累的时候,李辉勤心里也会不平衡,但他又不愿放弃,一想到几千村民都在盼着,再苦也要干下去。

  路是在那一年的8月开始动工的,李辉勤从开工到竣工,没有离开过工地,甚至花钱请村里人挑土。最后,修路的钱大大超过预算,李辉勤实在没钱了,不得不借了十多万元高利贷。

  有一点钱做一点事。20年来,李辉勤给村里三口池塘砌好了塘坝,清除了塘里的淤泥,塘水由浊变清;他给村里装上了自来水,全村的水费都是他掏,仅这笔开销每月就是2000多元;他为村里实现了道路硬化,在现有的村庄外围重新规划了新村落,打下了地基,鼓励村民们搬到那里,让出农田扩大耕作规模;他还修复了村里破损的古建筑,把它建成一个文化娱乐中心。每年他都有新计划,民俗文化村正在建设,农业博物馆、古戏台、小桥流水、水车可望明年竣工。

  村主任李辉雪告诉记者,李辉勤做了太多原本不应该由他来完成的事,有时候他把身上的钱都给了村里的老人,结果一掏口袋才发现,连烟钱都没有了,又借钱买烟。

  镜头三:他的物品被偷,报了警,警察让他指认小偷,他却反过头来帮他说话,还替他交了罚款。出了派出所,刚才还在狡辩的小偷扑通一声跪在李辉勤跟前,哽咽着说:“我今后一定重新做人。”

  这个小偷名叫李双(化名),曾经不务正业,村内村外的人见他惟恐避之不及。李辉勤找到李双,劝说他改过自新,却遭到李双的冷嘲热讽。李辉勤通过侧面打听到李双家里困难,老婆有病,孩子读书没钱报名。第二天,李辉勤托人送去了1000元钱。此后几年,李双多次找李辉勤借钱,李辉勤从未拒绝过。李辉勤的真诚终于让浪子回了头。

  李贺村的后山原本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山,李辉勤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封山育林,专门请了两个人守山,如今这里已是一片郁郁葱葱。去年,一位老板出100万元想买下这片山林,村里人很高兴,找李辉勤商量,结果他一口否定,“卖山就是断李贺村的命脉,树没了,水也就没了。村里需要什么钱,我来出。”

  李辉勤在李贺村是一位传奇人物。他不是大老板,他在九江的建筑化工公司,规模很小,每年可以给他带来的利润很有限,但是他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到底图个啥?李辉勤的孩子在上海读大学,李辉勤规定孩子每个月的生活费不能超过500元。李辉勤的妻子从来没有买过一套高档化妆品。他跟自己的孩子说:“留财和留德,你更希望父亲为你留下什么?”孩子选择了后者。

  李辉勤告诉记者,他曾经很排斥把自己的事情见诸媒体,因为他觉得为村里的人做这些事,已经是自己的习惯了,自己不能让村里人一夜致富,能做到什么程度,自己就努力到什么程度,并不把这当成自己获取名利的手段。但是,他发现身边的一些人并不是这样想的,如果能让自己的行为抛砖引玉,他愿意站出来,告诉大家:慈善是一种品质,与财富无关。

  本报记者张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