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创新体制与机制增强“造血”功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04:46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龙泉驿区组团帮扶纪实(中)

  在2004年—2005年的组团帮扶中,龙泉驿区整合资源,在政策、资金、项目上对被帮扶镇乡给予倾斜和支持,通过这种“输血式”的帮扶,初步改变了被帮扶镇乡群众的生产

生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山区乡镇自身发展的能力。

  2006年,龙泉驿区再次吹响了组团帮扶的号角。“从全区来看,由于各种原因,被帮扶镇乡和群众自身发展的能力还相对较弱,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增强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在下一步帮扶工作中,应该把增强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作为整个帮扶工作的落脚点,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帮扶队’。”

  于是,从今年起,组团工作帮扶从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入手,让这项民心工程沿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

  公司+基地+农户

  帮扶队带领山区村民闯市场

  同安镇草坪村的村民近段时间来特别兴奋,因为第三批帮扶队员的到来,又将把帮扶工作推向一个更加深入的阶段。帮扶队引进了一家食品企业,将在这里建立一个肉鸭养殖基地,而且在帮扶队员的努力下,一户村民只需4000来元的启动资金,就可以建成标准的鸭舍,实现上千只的规模养殖。“这种肉鸭的养殖周期很短,28天就可以出栏,按照合同,每只鸭保底利润一元,养殖规模达到1000只,一个月就可以获得1000元的收入。真是笔不错的买卖!”在笔者采访中,村民乐呵呵地说。

  事实上,前两届帮扶队员到来后,已经让草坪村这个偏远的山村大变样,12.3公里的柏油路,为村民搭建起通往山外的小康之路。“现在我们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外来的资金流入到这个曾经封闭的乡村,让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也加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让有能力的村民逐步成为现代经济的弄潮儿。”同安帮扶队副队长范黎雯告诉笔者,在前两年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硬帮扶”的基础上,如今将逐步推行从思想观念上改变的“软帮扶”工作。让村民从思想观念上逐步改变。此次建设肉鸭基地,为了尽量地降低村民的市场风险,帮扶队员又多次与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联系,积极为村民争取小额贷款。与此同时,帮扶队还与区残联取得联系,“在首批发展的40家养殖户中,我们将力争让10户残疾人家庭参加,让他们也能逐步走上致富奔小康的行列中来。”

  “在帮扶队员的指导下,咱们镇红旗村的果农与一家企业联手组建了果业合作社,统一了技术标准,已连续两年将枇杷远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采访中,村民表达出对帮扶队员的充分信赖。而今,同安镇帮扶队员们又在思考着更加深入的问题——在同安镇的坝区,围绕同(安)洛(带)经济环线,打造休闲经济走廊;而在山区,则通过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肉鸭养殖基地、果蔬出口创汇基地、花椒市场基地,依托几大基地,让当地村民逐步向实现农业产业化、绿色生态的方向发展。

  帮扶队员的话: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草坪村与繁华的阳光城同安仅一山之隔,但就这么一座山的距离,却导致了你无法想象的差距。山区农民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交通的封闭,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自我封闭,他们不敢创业,不善于抓住市场机遇,要改变他们的贫困状态,首先就得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采取示范引导的方式,“扶上马再送一程”,逐步让他们融入到市场的大潮中去。

  “三统一传”改造低质枇杷园

  引入民间力量让山区自主发展

  “双碑有的村民一亩地的枇杷,一年的经济效益却仅仅只有区区几百元钱!”新近加入帮扶队的行列,龙泉驿区林业局纪检组长、柏合镇帮扶队队长蒋德贵和他的队员们被眼前的现实惊呆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技术掌握得好的村民,一亩枇杷一年的收入达4000—5000元,“缺乏水果种植技能,缺乏劳动力,我们的一些山区村民可是典型的守着金饭碗受穷啊!”

  眼前的现实深深地触痛了柏合镇的帮扶队员,在一番深入的思考和调查研究后,他们决定采用新的方式来实施帮扶行动——将村内存在这样问题的枇杷园集中起来,由帮扶队出面组织统一经营。初步的想法是,帮扶队邀请果技专家来进行指导,制定出施肥、打药、蔬果的全套标准,而具体的操作则邀请村里的土专家来进行,将他们组建起果技服务队,帮扶队则对统一种植枇杷的运行费用进行补贴。

  “我们的打算是,经过1—2年的运作,逐步改善这批低效枇杷园的品质,让每年的经济效益达到龙泉枇杷种植的平均水平——4000元/亩。”而一旦运作成功,则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低效枇杷园的种植改造中,由企业接替帮扶队的角色,统一施肥、统一治病、统一管理,一传技术,“枇杷专业服务队”,并为果农传授技术,让更多的低效果园加入到统一的运作中,逐步形成规模效应。

  “帮扶工作仅仅依靠帮扶队,肯定不是长久之计。”蒋德贵指出,“我们目前正在探索一种长效的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包括动用企业的力量,参与到帮扶工作中来。”而一旦这一方式运作成功,帮扶队还计划引入民间资金建设无公害的养殖基地,“我们的目标是,让山区农村走上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这样,即使有一天帮扶队员都离开了,山区的经济社会也依然能够健康地向前发展。”看到今年出现的严重旱情对龙泉枇杷带来一定的影响,蒋德贵又在思考着根据气候状况,建立核桃、大枣、花椒等干旱水果基地。

  帮扶队员的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扶要取得长期、深入的效果,就必须从思想观念上真正触动村民。试行“三统一传”,就是要从知识、技能、观念等方面改变影响村民,借助帮扶这一桥梁,促进民间力量的参与。其思路是,在继续推行“硬帮扶”的基础上,要从制度上建立帮扶的长效机制,要采用教育、引导性培训等方式,建立帮扶的长效机制。

  孩子下山读书带动家长进城

  “金凤凰工程”让山区孩子圆梦

  “我真是做梦都不敢想象,这么容易,孩子就到城里的学校来上学了!”虽然孩子已经进城读书将近一年了,但是茶店镇村民曾家友依然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10多年前就到广州打工的曾家友,为了改善孩子的就学条件,三年前,他咬着牙,将读四年级的女儿曾友林转学到广州市花都区的一所学校就读,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庭经济状况,因为这个更显紧张了。

  一晃两年过去了,孩子该上初中了。然而读初中的费用更加令他难以承受,每学期费用最低都需要1400元。去年夏天,就在曾家友一家焦急万分的时候,老家的亲人打来电话,告诉他家乡实施了“金凤凰工程”。“孩子已经转学到外地,连这里的毕业考试都没有参加,又回来享受家乡的优惠,这怎么可能!”对这个消息,曾家友有些犹豫不决。在老家的父母和弟弟们急了,一家人连夜召开家庭会议,非要他带着孩子回家不可。而心存怀疑的曾家友则采取了折中的办法,一个人先回来探路,结果仅凭户口簿等资料,他就为孩子办妥了入学的所有手续。

  在探索建立帮扶长效机制的同时,龙泉驿区还启动山区农民下山行动,例如位于山区的止马店村,其部分村民就将搬迁到大面镇龙华社区,通过山区土地整理,腾笼换笼,发挥龙华实践的规模效益,让搬迁到龙华社区的山区农民一步跨入城市化。而更多的山区,则以“孩子下山读书,带动家长进城”。

  为了让山区的孩子享受到城市学生一样的受教育条件,从2005年初,龙泉驿区就开始实施“初中下山,小学进镇”的工作,即“金凤凰工程”。为了让山区孩子享受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后勤服务等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又不增加农民家长的负担,区财政局去年划拨227万元,用于补给进城读书的山区孩子提供免费住宿、免费校服以及生活、交通补贴。“今年预计划拨489万元,以后还会逐年增加。”该区教育局有关人士指出。

  据介绍,已实施了一年多的“初中下山”,是吸引山区小学毕业生到城区读初中;今年将陆续进行的“小学进镇”,即建设条件优越、师资雄厚的寄宿制中心小学,与城区小学捆绑式办学。政府还为“金凤凰工程”建立了长效保障机制:山区学生在城里就读,仍按山区学校一费制标准缴费,同时由区财政拨款,为学生免费提供住宿、校服,每位学生每月还可领到100元生活费、20元交通费、10元开水费等补贴。区里还计划投资1.5亿元修建一所高标准中学,专门接纳“金凤凰工程”的学生。如今,该区已有来自6个山区乡镇1290名初中生进入城区学校读书,今年还将有更多的孩子进城读书。

  专家点评:城乡统筹发展,重要的一点是要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在暂时还不能立即解决乡村学校基础薄弱的情况下,龙泉驿区进行了新的探索:由政府买单,在不增加家庭负担的情况下,让山区孩子直接进入城市学校就读,并通过孩子下山,逐步带动父母进城,这不失为一条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新路子,这样的帮扶工作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山区农民家庭的贫困问题。

  采访札记

  城乡一体化的力量

  行走在龙泉驿区的山区公路上,穿行于沉浸在丰收喜悦中的农民家中,总感受到一种温暖在龙泉山麓间流淌,总感觉到一种力量在唤醒这座沉寂多年的大山。

  “从我们开展扶志治愚工作以来,我们深深感到:农民是需要这项工作的,我们的工作也是具有成效的,给钱给物,只能帮一时;扶志才能使农民转变观念,培训才能治愚治贫。”在洛带镇帮扶工作队队员贺碧云去年的帮扶日记中,笔者看到这样的深入思考:对于想干无技术、转移无技能、脱贫无门路的农民兄弟,我们对症下药,求虚务实,扶志治愚,双管齐下,一方面扶人先扶志,鼓励他们转变思想观念,主动出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走上富裕的道路;另一方面治贫先治愚,对想干又缺乏技术的农民兄弟,针对种养殖业以及农民进行劳动力转移对技能的需要对农民进行多种技术能力培训。

  公司+基地+农户、“三统一传”、“金凤凰工程”……令人欣喜的是,如今的龙泉驿区,又在帮扶的长效机制上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我们当然还将继续进行改善山区的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硬帮扶’,但更重要的是,在‘软帮扶’上下功夫,从机制上继续探索。”帮扶队员如是说。

  采写刘斌张彬赵一摄影张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