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江城夏日》倾注了我对南京的记忆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07:37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报道】 参赛、宣传、领奖、回国。短短一周戛纳之行,王超最大的感觉就是“安慰”两字。昨天中午12点半,王超从戛纳飞回北京。下午接受记者专访时,他第一句话就说:“你知道吗,我是南京人,《江城夏日》中很多描写长江的镜头来源于我从小对南京长江的印象!” 27岁离开南京 小学是南汽子弟小学,中学读的是南京二中。高中毕业后,17岁的王超没读大学,进入了父亲所在的工厂当油漆工。其后10年,他分别在汽车制造厂、无线电器件厂、电窑厂待过。 由于一些原因,1986年,他离开国营工厂,成了街道工厂的临时工,没事的时候就去大华电影院、胜利电影院看电影。“我对电影的爱好完全是在南京培养起来的,那时候看《远山的呼唤》、《最后一班地铁》、《得克萨斯州的巴黎》、《苔丝》……” 一直下岗在家的王超当时想过开出租车,想过开报亭。当时为了开报亭,连居委会的章都盖了,“那时有人叫我好好做,攒了钱后可以当出租车司机。我突然想到这一生难道就这么轻易被人看透了吗?”经过好几年的思考,在他27岁那年,他成了“北漂”一族。 31岁当上陈凯歌秘书 到北京后就忙着读电影学院夜大,由于陈凯歌的姨妈和王超的母亲是工厂里的工友,因此王超在31岁时进入陈凯歌工作室给他当助手和秘书。先是在电影《风月》后期,负责记录陈凯歌和瞿小松关于音乐的谈话,之后加入《荆柯刺秦王》剧组当现场副导演。他说那是半军旅半学徒的生活。3年后,他自己做导演拍摄了首部长片《安阳婴儿》,之后又拍摄了《日日夜夜》以及现在的《江城夏日》。 和陈凯歌学习了那么长时间,为何在他的作品中又找不到陈式电影的风格呢?他笑着说:“我31岁才跟了陈导,那时候艺术理念和风格都已经形成了。陈导只是教会了我整个电影的运作流程,至于艺术思路,我们各自不同。” 41岁戛纳得奖 “一种关注”单元是戛纳电影节除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大奖外的另一个竞赛单元,偏向多元化及小众艺术电影。《江城夏日》在此前夺奖呼声一直就很高。“其实原先我第三部电影想要讲个爱情故事,但当我筹备电影时,在南京的母亲突然病了。当时我在法国,一直回到北京后才得知这个消息。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忙着在外工作,很少在父母身边陪伴,觉得非常惭愧。所以就想着做一部电影回报我的母亲。” 《江城夏日》全片都在武汉拍摄,王超说,这次他一改以往电影的艺术风格,以演员魅力带动电影故事的推进。“我对长江的记忆和好感更多的是来源于南京的长江。所以,《江城夏日》倾注了我对南京的记忆。”目前,该片上映日期将会定在6月底。他透露,如果该片在南京上映,他一定会回来宣传。 南京日报记者章杰(编辑暴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