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学会在陌生人中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08:41 温州新闻网

  报载,5月25日上午,南京江宁试验小学一名28岁的英语教师杨某,因为生存压力过大,在婚房中自缢身亡,其遗书称愧对父母。杨某本科毕业,教学不错,目前正在筹备婚礼。杨某的突然逝去,其同事、朋友莫不扼腕叹息,学校为其准备追悼会。(见5月28日《现代快报》)

  当我把这个新闻发给网友时,他的回复却是“那有怎样?”,并表示他对自杀的事

件已经麻木了,不忍看了。我想,有此同感的大有人在。毕竟,自杀在中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料)。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师、干部、民工等在内的自杀群体隔三差五地在媒介空间频频上演自杀活剧,对此,公众势必产生审美疲劳。杀死信使,就是他们摆脱悲伤情绪、寻觅快乐的最佳选择了。因此,从道德上谴责他们没有同情心,批评者就免不了道德说教的嘴脸。但是,面对自杀不断地飙升,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离去,任何的无动于衷受到谴责是有必要,任何干预自杀的措施都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要遏制自杀攀升的势头,探寻其根源,寻找药方,更是有必要。

  一种现象的频繁出现,背后必有某种动力在暗中推动,若不釜底抽薪,任何围堵、疏导措施都难以遏制其汹涌澎湃的发展势头。自杀的飙升,表明它已经不再是一种个体行为,而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我看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人们,在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人生价值体系的失范所致。角色的错乱,内心的失衡,人性的冷漠,物欲世界的诱惑,现实的无奈,让现代人的心灵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体验到生命的贬值、生活的无聊。浮躁、冲动、空虚、暴力等非理性行为是其外在表现。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稍微遭受外界的打击,就可能走不出心灵的迷宫,自杀势必就成为他们解脱的唯一路径了。

  工业化、都市化、信息化已经不可逆转地把中国从人情脉脉的乡土社会扔到“有机团结”的陌生人社会。竞争、效率、快节奏、冷漠、规则渐次代替了合作、公平、慢节奏、温情、道德。人的高贵、灵气、智力也一步步地被科学、机器所打败。生命在陌生人的社会中日益贬值。在人成为工具的现实语境内,快乐势必成为社会最稀缺的资源。造成这种窘态的根源在于,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观念体系的转型的严重滞后,目前尚未形成陌生人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规范、意识形态。政治权威的价值诉求,广告宣传的物欲诉求、传统美德的良心叩问,现实社会的冷漠体现,构成了悖论迭出的一幅混乱的社会价值图。我们以什么理念前行,依然是值得拷问的核心问题。

  当来自宁静、平和、田园诗意的农村的精英们,通过高考的独木桥,踏上喧嚣、物欲横流的城市,他们的入城时的欣喜之情渐被“无根之人”体验所代替,备受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价值落差煎熬。勤劳、友善、上进、重人情、不设防等传统观念一去不复返,陌生人的社会现实迫使他们不得不“补课”,带着冷漠、设防的公共面具疲惫的生活着、奋斗着,祈求着美好的人生。但是,现实却一点点的打破他们的幻想,让其一步步地走向绝望,体现生命的贬值、人生的乏味。自杀、乃至激情杀人就在这种人生的乏味中迸出。

  由此,要减少社会转型期付出的血酬,我们应在现实国情出发,吸收国学、西学中的精华,凝练、提升社会的核心理念,并在此指导下梳理、健全各项社会规则。同时,作为个体,应调整社会期望值,把在陌生人社会中生活作为一项人生必修课,养成各种习惯、学会抛弃烦恼、从容面对压力,从而在陌生人中寻觅到人生的意义。能过上快乐、幸福、有意义的生活。

  (稿源:红网)

  (作者:刘继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