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端午节 国人永远的牵挂(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09:50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端午节国人永远的牵挂(图)

  李茹在包粽子。

  

端午节国人永远的牵挂(图)

  做大了的香囊。

  

端午节国人永远的牵挂(图)

  市场上推出了绿豆糕、粽子、香包三合一的礼盒。

  

端午节国人永远的牵挂(图)

  从小接受香囊的熏陶。

  文/图记者金石实习生唐青

  5月31日,是东邻韩国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的第一个端午节;6月10日,又是国务院确定的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为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为了让读者抒发那不尽的感慨,广泛探讨心中的疑惑,本报特举办有关活动,并刊登此文。

  26日本报头版刊登了《端午节咋过有滋味》一文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读者纷纷致电本报谈观点、出主意,有的还亲自到报社和记者面谈,有一所大学专门为此做问卷调查。尽管有人认为这些年人们对端午节淡漠,可从该文的反响看,人们心底对端午节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情感。家住丁家桥的樊毅如先生写了封信,送到报社,激动地对记者说,《西安晚报》这次对于端午节的报道,非常好,我们应当将中国的民俗节日大力宣传,让全世界都知道。

  韩国人抢走了我们的端午节吗

  西北大学大三学生孙海艳同学说,她老家安徽过端午节像过年一样隆重,划龙舟,吃粽子,吃团圆饭。在她老家随便问一个人“端午节是否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都会不假思索、斩钉截铁地说:“那还用问吗!”可她没有想到“端午节”被韩国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尽管韩国以“端午祭”名称申报,在韩文中,“祭”和“节”是有区别的,但他们在英文名上使用了“Festival”(节日),还是“端午节”的意思,在世界的影响是一样的。起初她以为是谣言,没有想到竟是真的,简直像是被外国人霸占了东西,这对中国人是一个打击。

  家住朱雀门的李女士,今年66岁,她说,韩国“申遗”成功,等于给中国每个人一个响亮的耳光,端午节明明是中国的节日,就这样变成别人的了,比如陕西的西凤酒如果让其他地方注册去了,陕西人能不气愤吗?

  西安工程大学团委进行了问卷调查,50份问卷调查结果,60%的大学生认为这对中国是一个嘲讽,86%的大学生认为反映了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一位不愿暴露身份的先生说,造成现在的后果主要是宣传力度不够。

  民俗专家、西北大学教授韩养民说,造成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文化部门作为不力。

  小雁塔文物保管所所长孔正一说,首先我们要清楚,韩国申报的是“江陵端午祭”,它来源于中国,但加入了当地的风俗,发生了变异,与中国的端午节有区别。其次,尽管如此,对中国是有影响的,因为它来源于中国,就好像不给爷爷过寿,给孙子过寿,师傅没有出名,徒弟出了名,让人感觉不那么舒坦。用陕西话说,把中国人“酿酸”了。我们的更有价值,更应该申遗。此事件反映了我们对民族文化关爱、重视的程度不到位。我国的历史太古老,文化太丰富,我们把啥都不当一回事。

  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刘笑海说,韩国“申遗”成功,对我国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工作者、社会各界是一个刺激。因为我们有五千年文化,尤其是端午节是一个宣扬爱国精神的节日,充满民族情结。当然,不是韩国不能申报,文化是世界的,都可以利用,根据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有关规定,韩国申报成功,不影响我们申报。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缺少民俗文化保护意识。韩国“申遗”,对我们是一种冲击,也是一种启迪。民俗文化就是生活,我们往往察觉不到,当外来文化冲击,我们民族文化濒危,特别是去年韩国申遗成功,大家才突然察觉到我们的民俗文化需要保护、挽救。现在的形势很好,最近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韩养民也认为,韩国“申遗”成功,对中国保护民俗文化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

  民族节日是否在萎缩

  西北大学学生孙同学说,她家乡至今到了端午节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当地有句俗语: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她从小就在那种浓厚的氛围中长大,来西安3年了,每年端午节前一天晚上都会给家里打电话,问端午快乐,问粽子准备好了没有。

  西安工程大学的调查显示,92%的大学生称他以前过端午节,但82%的大学生仅限于吃粽子、绿豆糕、油糕。

  长安区71岁的龚老太太说,她家对端午节重视的程度,过去和现在差不多,按风俗端午节都是女儿给娘家送粽子、油糕、绿豆糕,但过去她家里穷,从没有包过粽子。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可儿女离得远,工作忙,端午节这天见不到儿女面,但自己想吃粽子随时能买到。

  开通巷75岁的卫姓老太太说,过去端午节热闹,给每个小孩缝香包,人们早上一大早就去排队买粽子、油糕,中午包饺子吃。有的居士给寺庙送粽子、油糕。现在人们都忙了,顾不上了。

  孔正一认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没有没落,只是在城市较淡,因为城市其他文化活动多,影响了对传统民俗的关注度,但农村不一样。端午节虽然在北方弱,但在南方水乡,随着经济的繁荣,不但没有消亡,而且更加热闹。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虽然某个时期看着可能萎缩,但不容易消亡,一旦有合适的环境,就会兴旺。反倒是外来文化,看着红火一时,可过几年就可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西安生活了5年的韩国人任广宰说,上世纪60年代前,韩国人关注端午节,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就淡化了,到了70年代,只有农村人过,如今只是局部地方有人过,一般人并不关心。他们的活动与中国也不一样,男人摔跤,女人用菖蒲水洗头、荡秋千。

  端午节和屈原,谁选择了谁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一般人都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也就是说,是端午节选择了屈原。唐代诗人文秀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但有学者提出,是屈原选择了端午节。他特意选择在这一天投江。屈原对日期非常看重,为自己生于寅年寅月寅日的吉日而终生自豪,因此,当他告别人世时,自然要选择具有意义的日子,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端午节是古代水乡一个重要的日子,是祭龙的节日。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爱国的诗人,在这样一个有民族象征的日子告别人世,当然意义非同寻常。

  喜好研究民俗节日的长安大学附属中学退休教师李鸿认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按照传说,节日的形成往往偶然、动人,实际其源头往往是不起眼的细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断加入各种因素,最终汇成大河,形成一个民族节日。

  古时存在数字崇拜现象,如一、三、五、七、九。在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这样的特殊日子,则要进行特殊的祭祀活动。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除了有纪念屈原说之外,还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古越族龙图腾崇拜等说。各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是由于屈原影响大,受历代文人歌颂,加之统治者为了维持统治,引导百姓做忠君的顺民,也大加推崇,久而久之,其他传说逐渐被后人遗忘。

  爱国诗人屈原为了保持自己的骨气,将告别世间的日子,选择在有民族意义的端午节,对于龙的传人,其震撼力无疑是巨大和久远的。

  过端午节是生活需要

  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绿豆糕及喝雄黄酒等习俗,有一个精彩的传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打捞他的尸身,但一无所获。有位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到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尸身了。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雄黄酒药晕蛟龙水兽,也就不会啮食屈大夫的尸身。人们听了,觉得有道理,纷纷效仿,渐渐地形成现代吃粽子、绿豆糕及喝雄黄酒的习俗。

  西北大学教授韩养民说,过去一些民俗节日,按传统的说法,都是一些被认为“恶”的日子,在先秦时代,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恶日,五月五日是最恶的日子,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之说。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家人根据当时习俗,认为不吉利,想把他过继给远房亲戚,其祖父前秦宰相王猛得知后说,从前孟尝君也是出生在这一天,却做了齐相。这孩子将来一定能够干出一番大事。于是就给他取了“镇恶”这个名字。因此,在这天人们要悬菖蒲、艾叶,喝雄黄酒,用来驱鬼辟邪。

  李鸿说,吃粽子、喝雄黄酒等有实际作用。五月五日,赤日炎炎,暑气逼近。古代人缺医少药,卫生条件差,人们只能靠身边能得到的东西来消暑,抵御病、虫害。为了防止瘴气侵袭,蚊虫叮咬,人们必须采取许多措施,并以节日形式固定下来,告诫后人。陕西民间早就流传一首歌谣:“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百邪,鬼魅入虎口。”所以,端午节不仅仅是为纪念屈原,更多的是个人生活的实际需要。当然,这种生活需要,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节日里,亲友相互赠送粽子、绿豆糕、香包等,进行民俗活动,加强亲友关系,活跃文化生活,增添生活情趣。

  “端午节应该这么过”

  就端午节怎么过,我市市民提出了众多建议。

  围墙巷53岁的李先生和南大街60岁的王先生认为,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搞一些隆重的活动,只有政府和社会重视了,家庭才会被带动起来,以后过节根据个人条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以后政府是否能采用些政策让有钱人出钱做些活动,给老百姓带来欢乐,营造节日气氛。

  许多读者认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应当放假一天,这样节日就热闹了。一位王姓读者说,作为大都市的西安,要敢于创新,率先在端午节放假,不要总跟在南方小城市的后面走。

  实际上,我国某些地区就已经在端午节放假。西北大学学生孙同学说,在他们老家,端午节这一天都会放假,就是最紧张的高三年级也会放半天假回家吃团圆饭。

  家住振兴路、45岁的赵女士建议文化部门应该介绍屈原的事迹,放映有关屈原的电影。

  有位不愿暴露身份的先生强烈要求端午节这天西安各大影院免费放映电影《屈原》。

  马先生建议,在灞河或渭河举行仪式,可以划龙舟、投粽子、朗诵古诗。

  韩养民说,长安地区在唐以前有关节日的祭祀活动很多,但都是宫廷举办,后来国都东移,祭祀活动流落民间。

  与端午节结下不解之缘的农妇

  户县余下镇余下村47岁农妇李茹的人生,本有许多坎坷,连续参加高考都落榜,结婚刚六七年,前夫就病逝。然而由于具有特殊意义的端午节和粽子,使她的人生发生了变化。她怀着对生活的执著与热爱,向记者讲述了与端午节和粽子的不解之缘。

  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前夫有病,家里缺少劳力,经济窘迫,粮不够吃。1985年端午节前,娘家大弟出主意让她包粽子卖,并说虽然这是不起眼的小生意,却能维持家用。果然,粽子生意给家庭经济增添了许多收入,就这样,她一卖就是20年。

  李茹本来就爱看书,做了粽子生意后,格外爱看有关屈原、端午节方面的书和电视节目,然后讲给买主。卖粽子不仅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而且给她的生活带来许多乐趣。和现在的丈夫结婚后,1990年5月28日生下一个儿子,这天正好是端午节。

  2004年,她从《西安晚报》上得知,《西安晚报》和陕西烹饪学院要在端午节前夕联合举办包粽子大赛。她兴奋异常,可丈夫和孩子均反对她参加比赛。一是此时正是粽子生意最好的时候,家里只有她一个人会包粽子,她走了,粽子就做不出来;第二,她一个人没有出过门,担心她走迷了路。可她决心已定,表示就是晚上不睡觉,把该包的粽子赶出来,也要参加比赛。比赛这天,她不到6点就起床,8点30分就赶到比赛现场,成为第一个到达的选手。在热闹的比赛气氛中,她以8分钟包18个形状、重量、数量、紧实程度都符合标准的粽子,取得第一名。这是李茹离开学校近30年来第一次获奖。

  最令李茹骄傲的是她的三个儿女。由于她经常讲屈原的故事,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儿女们深知学习的重要,崇敬屈原,学习勤奋,大儿子今年考上了北京一大学研究生,女儿正在我省一重点大学读书,上高一的小儿子学习成绩也不错。尽管与其他村民相比,她家目前的经济状况较差,住的还是旧土坯房,但因为有三个优秀的孩子,她感觉生活得有滋有味。她认为,这都是屈原、端午节给她带来的福气。

  由于包粽子时双手经常泡在凉水里,她的双手患了腱鞘炎,到去年变得严重,大拇指和食指不能见水,有时还抽搐得很疼,她被迫改做其他生意。今年端午节来临之际,想想端午节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为了宣传屈原的爱国精神,她没有听从丈夫的劝告,又包开了粽子。

  五花八门的过法

  朱雀门李女士说,过去端午节中午12点给小孩五官抹雄黄,给家里放艾叶,辟邪驱虫。还要在12点吃粽子。端午就是正午,所以都要放在12点。

  西安体院大四学生王某说,他家乡甘肃过端午节用油饼卷糯米糕,味道很好,还把柳树枝插在门上辟邪。

  79岁的李光硕老人说,他是湖南人,老家就住在屈原投江处附近,每年会往江里投粽子给屈原吃。怕鱼虾把粽子吃了,粽子上绑有五彩线,因为鱼虾看到五彩线就吓跑了。一般给门上和小孩的脖子上也挂五彩丝线,起到辟邪的作用。

  开通巷75岁的卫姓老太太说,过去端午节那天,在太阳没有出来前,给不满周岁的小孩耳朵、肚脐、屁股眼上抹雄黄酒;姑娘要掐艾草心、摘石榴花戴到头上;大人要喝雄黄酒。

  李先生说,有的地方在端午节前,出嫁的女儿要带着粽子走娘家,叫“看忙”,夏收后,娘家人要到女儿家回礼。

  西北大学学生孙同学说,她老家人每年端午节带着粽子、绿豆糕去外婆家拜节,在外婆家吃团圆饭。

  还有多少民间节日让我们心动

  汉族主要民间节日清点:

  1.春节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到正月十五日,内含腊月二十三日祭灶、腊月三十日除夕、正月初一接年祭祖、初二拜年、初十石头节、初十一到十五的元宵节等。

  2.添仓节农历正月二十五,亦称“填仓节”。

  3.二月二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等之称。

  4.三月三又称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5.寒食节农历清明节的前一天。6.清明节公历4月4日、5日或6日。

  7.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五节、端阳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8.姑姑节农历六月初六。9.七夕节农历七月七日。10.地藏节农历七月三十日。11.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12.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13.祭祖节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烧衣节。14.冬至公历12月21日、22日或23日。15.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众说纷纭端午节

  谈到端午节时,人们感慨万千,不由自主地谈到了我国民俗文化的保护和继承。

  陕西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傅功振说,民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和源,没有民族文化,民族就会消亡。“洋节”的进入,既不可畏惧,也不能盲从,因为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民族,而且我们还要走向世界,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不能放弃自己原有的民俗。阻止外来文化是愚昧的,漠视民族文化更是愚蠢的。在历史上,我国只重视宫廷、庙堂文化,忽视民俗文化,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对民俗文化不仅没有保护,还进行了破坏、摧残。民间传统的东西,绝大多数都是劳动人民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总结,得出的经验,但由于过去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有限,人们无法解释,只好用神鬼解释。这种解释是不科学的,但经验是正确的。如伐了树木以后就会发生泥石流,人们不知道树木具有稳定松散泥石的作用,认为砍了树,尤其是大树,会冲撞神鬼,所以到大树前敬神,不敢伐树。对于这些传统的文化现象,不能笼统地划归为封建迷信,予以抛弃、杜绝、禁止,而应该慎重对待,用我们现代的“显微镜”、“B超”、“CT”进行科学透视、分析,找出其中科学的经验,为今人所利用。保护民俗,首先是保护民俗节日。

  陕西师大教授张志春说,过一次民俗节日,就是一次道德教育。传统道德就是通过这一年又一年的节日,对人们进行反复强化,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秦出版社编辑李郁说,保护民俗节日,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傅功振说,民俗文化主要是农耕文化,而村镇是展示农耕文化的平台、博物院。关中民居有深奥的文化,但我们现在挖掘不够,而且民居在消失,每天每时都有民俗文化在消失。物质的民俗文化一旦消失,不可恢复。现在民俗文化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孔正一说,面对我国一些地方破坏老民居、老街道的城市建设,有的老外用英语“中国”的谐音嘲笑说:“China,都拆了。”有人提出“保卫‘老中国’”口号。有了民俗文化,才能树立民族自豪感,产生民族意识、爱国意识。

  傅功振说,韩国电视剧《大长今》在中国创下了收视率之最,里面的饮食、礼仪等,都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可人家拿去,挣中国的钱。我们还有那么多文化遗产,可以拍多少个《大长今》?旅游的开发,离不开文化。自然景观是有限的,但文化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