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深圳文化产业正“名”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11:24 南方新闻网

  解读

  2006年5月26日,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听取第二届文博会情况汇报。

  以市委常委会议这样的形式听取一次大型展会的汇报,这在已经连续举办七届的高

交会历史上亦不多见。在篇幅不长的公开新闻报道中,反复多次出现了“以展兴业”、“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等字眼,这些新鲜词语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如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经过多年探索,深圳形成了以大芬油画村和华侨城集团为代表、辐射全球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特别是通过举办文博会,深圳人已经十分清晰地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对传承并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的决定性意义。

  可能也没有太多人注意到,第二届文博会的全称已由第一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悄然变成了“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其中“交易”二字的增加,意味深长。

  参加第二届文博会的西泠印社秘书长陈振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文化的确主要依赖历史积淀,但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更依赖于一个城市的胸怀和包容性。”而移民城市开放包容的性格和相对发达的市场经济优势,无疑成就了深圳作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桥头堡的地位,这也是市委常委会议敢于对文博会寄予厚望的底气所在。而在专业研究人士看来,“深圳发展文化产业和举办文博会的长远目标,就是要走上一条以文化产业反哺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大芬村缔造的文化产业奇迹

  加利福尼亚海滩上的艺术家们突然发现他们的工作受到了来自大芬村的低廉文化产品的冲击

  “突然有一天,加利福尼亚海滩上的艺术家们发现他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因为他们的工作受到了来自(太平洋西岸的深圳)大芬村的低廉文化产品的冲击……”

  这是2005年美国《纽约时报》在仅有的两篇提到深圳的头版文章中的一篇,深圳文化产业发展业绩无疑引起了全世界关注。“大概15年前,没有人认为深圳文化产业值得一提,大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当时文化产业研究基本属于‘边缘学科’,而且文化产业在GDP中也没有很大比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城市文化问题的教授艾伦·斯科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到,经过最近15年发展,美国、法国、日本、英国的文化产业都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的核心产业,而深圳的文化产业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家歌舞厅在西丽湖畔开业,随后,“一大批歌舞厅在深圳兴办被看做是深圳文化产业形态的萌芽。”

  有专家这样描述深圳文化产业起步条件:没有任何产业基础,几乎没有国家及地方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的条件下,在自由竞争环境里成长起来,具有鲜明的市场原发性,较少受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约束,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比较高,与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对接的能力比较强。专家将深圳这种文化产业化起步状态概括为“加工经济模式”。

  而《纽约时报》所描绘的大芬村,也是从这样的“加工经济模式”起步的。

  大芬美术产业协会会长吴瑞球介绍,大芬有油画出现是从1989年开始的,香港画商黄江来到大芬,租用民房进行油画的收集和转销,同时招募学生帮助他完成与外商签订的订单,由此将油画这种特殊的产业带进了大芬村。黄江和学生在大芬村形成的油画生产、收购和集中外销一条龙的体系,形成“大芬油画村”的雏形。随着越来越多的画师或画工纷纷在大芬村安营扎寨,在黄江之外,又出现了两家规模较大专门经营油画收购和外销的画商,而每个画商的周围都聚集了一批专门为其供货的画工。“大芬油画村”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在被尊称为“球哥”的吴瑞球,当年就是黄江的学生之一。

  十余年今非昔比,当年谁又能断言一个画商的偶然莅临造就了今天大芬村的辉煌?仅4平方公里的面积,2.8亿元人民币的年销售额,出口比重超过九成……按世界“行画”批发商麦克维达的调查,在占美国油画市场份额六成的中国油画中,“大芬油画”占了其中八成的比重。

  2004年11月,大芬油画村和深圳华侨城被文化部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5年4月,大芬油画村被广东省知识产权局、深圳市知识产权局确定为“版权兴业示范基地”;2005年11月,被深圳市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命名为“深圳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文化产业发展与政府角色定位

  深圳在全国较早迈出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今年5月10日,在第二届文博会开幕前夕,深圳市龙岗区委书记李铭来大芬调研。大芬的画商们纷纷发问:能否在广交会主场馆给大芬争取一个相对集中的片区?文化产业产品出口能否免税?企业扩大再生产受到地域和资金限制能不能得到政府支持?海关报关程序能否减化?能否注册大芬拍卖公司为众多画商服务……

  “两年以前我来大芬,画商们提的还都是一些‘小问题’,现在就已经很具体了,说明在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问题。”李铭感慨道,并代表政府现场对画商们的提问一一进行了解答。

  为什么每次政府官员到大芬村调研,画商们都“储备”了这么多问题?很多画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都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无论是在龙岗区还是深圳市,大芬村是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政府的扶持是强有力的支撑,否则,大芬村可能到今天还是一个油画作坊,很难想象会有今天的成绩。”吴瑞球说。

  而梳理深圳文化产业发展历史,政府把文化产业发展提议事日程,也走过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深圳市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关注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的,有关科研单位提交了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论文,提醒政府对这一新兴产业加以关注。这也是在深圳第一次提出这一概念。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政府文件中,文化产业仍然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但也出现了一下关于如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但在这个时期,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两个概念经常搅在一起,不明晰。”深圳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王为理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和中国一直以来对文化的理解有关,在国内,文化与意识形态很长时间都是紧密相连的关系。”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内地在文化发展上长期都是由政府大包大揽。深圳在全国较早迈出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在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方面,稍有领先。但总体而言,文化体制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的转轨远未完成。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比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要大得多。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扮演着“总设计师”的角色。也就是说,假如把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确立和文化产业政策以及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视为深圳文化产业链的高端,那么这一高端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而且常常从高端向下做无限延伸。

  “这是一种矛盾,”王为理举例说,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之间的冲突并不是深圳文化产业所面临的特殊问题。但是,这种矛盾在深圳文化产业的部分领域中表现得更为深刻。在与意识形态关系最为紧密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所谓文化产业的核心层中,深圳未能创造出像印刷、工艺美术、文化旅游等远离意识形态领域的辉煌,说明深圳文化产业发展不得不小心规避触及意识形态问题的风险;歌舞娱乐业由盛及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冲突的牺牲品。

  对这一点,有观察人士分析,从中央到地方的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或文件中,“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经典表述没有任何改变。因此,“讲求社会效益”是在中国内地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一要义,也是深圳文化产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无法逃避的选择。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之间的冲突,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构成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深圳必须直面这一现实。

  文化产业政策效应如何释放

  城市要有开放包容的城市胸怀和强有力的市场经济支撑以及全社会为之形成的共识

  在遭遇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中,深圳官方并没有停止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探索。

  1999年,深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示范市时,其中提到的一个核心战略即为文化战略。2004年全市文化立市工作会议,深圳提出建设“两城一都”(即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现代设计之都),时任市委书记黄丽满(现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表达了“在今天的全球竞争格局中,深圳要杀出重围,不仅要拼经济、拼管理,更要拼文化”的决心。在随后到来的2005年,被视为“深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奠基之年。

  当年初,深圳市委首次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与高新技术、物流、金融业并肩构成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四大支柱。随后召开的深圳市第四次党代会,进一步确定了文化产业第四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强调了紧约束条件下,确立新资源观、发展文化产业的极端重要性。同年9月,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深圳的目标不仅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重要支柱产业,还要建设具有国内领先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城市。在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成立的讲话中,市长许宗衡更是豪气冲天:“我们将以当年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力度,大力扶持文化产业。”

  这个“力度”怎么理解?有专家给记者列举了一组数字:1992年至1997年期间,深圳为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深圳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共为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金4亿元,另投入资金40亿元。

  王为理分析,“深圳把文化产业作为第四产业来培育,与其他产业比较,不是转型关系,而是深圳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他认为,在产业的初期培育阶段,政府要素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具体到深圳,关于政策的制定阶段已经基本完成,下面就看如何发挥效应了。”

  这个政策效应如何才能释放和发挥出来?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开放包容的城市胸怀和强有力的市场经济支撑以及全社会为之形成的共识,是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保障。移民城市开放包容的性格和相对发达的市场经济优势,无疑成就了深圳作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桥头堡的地位,连西泠印社秘书长陈振濂都情不自禁地感叹,像深圳能够接纳篆刻这样的冷门展览,足可见这个城市对于文化的饥渴和在文化发展上的深厚潜力。

  出席第二届文博会文化产业论坛的国际嘉宾、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院长徐炳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介绍,韩国在经历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时任总统金大中于1998年提出“文化立国”战略后,在全社会迅速形成共识,短时间内即实现了韩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据徐炳文介绍,目前,“文化韩流”已经大规模地席卷亚太市场,韩国游戏已跟微软和SONY的游戏产品在世界上呈犄角之势,电影出口短短几年内增长了50倍。

  王为理也认为,借鉴韩国经验,政府在文化产业的培育上,应该多做具体工作让政策落实,成为孵化器。他说,在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基本上还处于起飞阶段的情况下,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及积极作为,完全可以转化为推动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质政府要素。“在一个政府处于绝对强势的时代,文化产业有必要充分利用强势政府高效率的运作、强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丰富的政府资源以及政府营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尽快完成文化资本的积累,完成产业合理布局,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及拓展,增强整体实力。”王为理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深圳发展文化产业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支撑点,那就是被中国政府唯一定位的国家级、国际化的文博会。可能没有太多人注意,第二届文博会的全称由第一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悄然变成了“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其中“交易”二字的增加,意味深长——这既是文博会在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之间所作的选择定位,更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专业化的展示交易和出口平台。

  “中国的文化内容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微乎其微,唯一有地位的只是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和出土文物。”专家称,文化承载着意识形态,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抵抗西方的文化产品“入侵”,首先要在文化贸易方面至少达到一个平等的地位;另外,从消费文化的角度,文化也只有在推向市场以后才有其生命力。文博会组委会一位工作人员也深感,“从这个角度讲,文博会使命重大!”

  深圳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是具有原发性,市场化程度强,国际化程度高,而文化产业的发展最总是要带动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其本身就具有外向型的特点。以大芬村为例,附加值低的加工经济建立起好的国际影响网络是第一位的,终端营销是利润延伸的关键环节。

  产业化的大芬村在圈内人的不屑中出名的。在一些专业人士的眼中,这里就是“低端行画集散地”,低档又不高雅。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大芬人自己也承认,大芬村画家的水平算不上一、二流,那么为什么大芬村在国际上的名声,不比国内一些有数十年建院历史的画院小?甚至还大得多呢?

  “就是因为大芬从一开始走的就是市场化道路,是根据市场需要来发展,是面向大众市场。”文博会论坛嘉宾、美中商务中心总裁姚定康说。

  而王为理还特别建议,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积极探索深港合作,这是不可或缺的一大因素。在初始阶段,深圳的娱乐业、印刷业甚至旅游业,都在毗邻香港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下受益良多。而文化产业现在的成长阶段,同样不能忽视香港的作用。随着深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不断壮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更新,深港文化产业在一些领域开始出现竞争,在产业链分工上香港表现出抢占高端产业的强烈意图,深圳在部分领域也有类似想法,要在深港文化产业互动中取得主动,必须靠实力说话。“深港文化产业完全有可能通过更大程度的合作,形成发达区域文化产业中心,在现代文化生产、制作、集散等方面创造出国际影响力。”

  “深圳应与香港联合研制‘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在文化产业的总体布局、重点领域选取、配套政策制定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实行‘错位竞争’、‘强强联合’、‘资源共享’。培育会展、旅游、印刷、影视、礼品首饰加工等优势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链,联手共进,努力将港深地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产业中心。”深圳市文化局局长陈威说。

  深圳文化产业长远发展之路

  将两条腿全部迈入工业化阶段,以赚钱的文化产业反哺投钱的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十年前,福建人林正禄第一次到大芬村买了几幅油画,卖给一名港商,赚了3万元人民币。现在,林正禄的身份是油画经营商,专事油画代理买卖。除了大芬,还在厦门开有工厂,并在中东设有分销点。

  去年,他在中东市场上销售了价值人民币1亿元的各类油画。现在,林正禄的企业里有150人在中东做销售,有250人为中东的市场画画,200人生产画框,50人搞管理,50人做营销。去掉进出口报关、原材料画框、颜料等成本,一年的纯利润是4500万元。

  林正禄是深圳诸多文化商人的一个缩影,单就油画这一个文化产业门类来说,他完成了从画家到画商、从创作艺术品到批产批销的蜕变。

  “中国对外的文化贸易,量不小,但非常落后,主要是文化硬件方面,文化内容产品非常少。”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城市文化问题的教授艾伦·斯科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一定要区分两个概念,即传统文化和文化产业。文化资源大国和文化产业大国同样是两个概念。”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在文化内容产品上有更大的突破?艾伦·斯科特的回答是:“中国的文化产业有非常好的前景。而好的前景是建立在配套决策和人才储备的基础上的,并且需要培养重点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成功是机制、人才、创意、政策的合力。中国不应该平均用力,而应该发展重点城市的文化产业集群,相应的政策应该为产业的各个环节服务。”

  具体到深圳,王为理看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于“产业”。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扩散还停留在文化的自然经济阶段,主要还属于文化资源消耗性产品,没有培育出能够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文化产品和大型产业集团。在部分行业中,深圳文化产业同样还没有绕开文化所背负的教化功能,把文化真正当产业来运作;文化与资本的对接同样十分艰难,文化产业肩负资本参与的大规模复制和生产以及“走出去”的重担的能力同样有待提高;部分人或有关部门对文化产业的理解也同样仍然停留在浅薄的文化开发上,以为文化产业化就是搞几台演出,办几件文物展,划定几个旅游地点,而对于“衍生产品开发”基本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其中原因同样在于传统体制下的条块分割、文化生产体制的封闭以及缺少有能力把握深层次开发的人才;同样缺乏有原创激情和非凡的大制作。

  如果放宽工业化的概念,可以这样认为,林正禄们已经开始步入了文化工业化的时代,然而对于更大层面的深圳文化产业商人来说,将两条腿全部迈入工业化阶段,这是当务之急。

  “深圳文化产业基本上还处于文化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现阶段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实现文化的产业化。而且,矫枉必须过正。通过产业化过程,通过对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和经济功能的特别强调,可以借助经济、市场等非意识形态力量,摆脱旧有观念束缚,清除传统体制障碍。在文化产业走上发展正轨之后,再逐步实现文化产业向文化事业的价值回归。这是一个发展次序问题,不能颠倒和错位。”因为在专业研究人士看来,文化产业需要赚钱,是短期行为;文化事业是必须往里面投钱的,需要长远规则。“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就是要走上一条以文化产业反哺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运动路线

  概念首次出现

  上世纪80年代初,以西丽歌舞厅为标志的一大批歌舞厅在深圳出现;同时,印刷、旅游业也在自发的状态下开始萌芽。深圳的文化产业在没有任何产业基础、几乎没有国家及地方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自由竞争的条件和环境下开始生长;

  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首次出现文化产业的概念——有关科研单位向政府提交论文,提醒政府对这一新兴产业予以关注。

  提出文化战略

  1999年,深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示范市,其中一个核心战略即为文化战略。

  2004年,大芬油画村和华侨城集团被文化部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有关负责人当时表示,它们在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中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它们以文化项目产业化运作方面的有益尝试,带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年,深圳举办首届文博会,在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领域初步打造了集文化产品博览、文化产业要素交易和文化产业信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奠定了我国唯一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展会的基础。

  立为支柱产业

  2005年,深圳市政府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深圳的第四支柱产业,并出台“1+4”文件给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这一次,深圳又领先全国。

  2006年,第二届文博会成功举办,成交额超过百亿元,合同成交额比首届增加了两倍多。

  运动榜样

  吴瑞球1971年生,广东陆丰人,现为大芬美术产业协会会长。8岁学画,上世纪80年代随哥哥从老家来到深圳光明农场,卖过水果、做过小生意。1989年,在深圳某设计院画画的吴瑞球被大芬村的第一个画商黄江拉来帮忙,办起了培训班,培养学员80多人,后来这些学生成了吴瑞球以后油画订单的重要集散力量。1999年,他正式注册深圳市集艺源油画有限公司,招聘大批画师、画工,流水线般地临摹制作世界名画,然后转经香港画商之手,销往欧美各地。目前公司的工艺制作人员超过800人,厂房面积4000多平方米,每年有超过30万幅的油画运销世界各地,成为大芬油画村上规模的龙头公司之一。

  任克雷1950年出生,1993年从深圳市委秘书长一职任华侨城总经理,现任华侨城集团公司CEO兼总裁、华侨城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深圳华侨城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华侨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何香凝美术馆馆长。

  他的下一步目标是,把华侨城建成深圳国际性城市的人文生态示范区;继续保持“示范区”的发展思路,并通过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通道,把华侨城的观念、华侨城的文化延伸到北京、上海项目,包括未来考虑的西南地区;加大对传媒业的投入,希望打造一个非常有知名度的传媒核心业务,成为华侨城集团的主要业务之一;创意产业是华侨城核心业务发展的一个新视野,具体的形态上希望从华侨城东部开始,以文博会期间挂牌的深圳创意文化园为核心,也就是把有20年历史的老厂房区域做成深圳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创意社区。

  专题统筹:

  本报记者李斌申华伟

  图片统筹:

  本报记者亚牛易晓岚

  采写:本报记者高爽

  摄影:本报记者孙涛单增辉高爽

  图:

  被文化部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大芬村画廊内中外名画应有尽有。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