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香包:从“民俗”走向“产业”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11:38 新华网 |
新华网兰州5月30日电(记者聂建江)这是“双龙戏珠”,那是“百鸟朝凤”,那是“播种图”……端午节前几天,甘肃庆阳市一个专门出售香包的市场里,白彩霞挎着小腰包,向客人推销自己制作的香包。 白彩霞是庆阳市宁县米桥乡一位制作出售香包的农村妇女,她的铺面里摆着用布料制成的各种小香包,有金瓜、葫芦、石榴、莲花、荷花、牡丹、狮子、青蛙等各种造型,色 彩绚丽、做工精巧。在庆阳市,端午节前和白彩霞一起进城卖香包的农村“手艺人”有近千人。香包在中国古代被称为香囊、佩帷,亦称“荷包”,是用布料刺绣成的各种造型,中间装上香料,这些造型寄托希望、祈祷丰收和幸福,香料则用以避邪和驱除异味,杀菌除病。端午节佩带香包的习俗在中国各地都有,而在庆阳比较常见。据当地人介绍,在庆阳农村每到端午节,人们身上都戴上香包以求吉祥,稚嫩的孩子们也光着上身,胸前挂满香包,色彩斑斓,很引人注目。 庆阳市位于中国西北省份甘肃省的东部,这里属于黄土高原沟壑区,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的黄土原面。深厚的黄土层使庆阳人长期以农业为生,因此也保留了较多的农业文明,香包就是其中之一。 在庆阳,香包的制作者将身边常见的花卉树木、虫鱼鸟兽、几何图案、人物故事等作为创作灵感的来源,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绣上什么,通过一系列平绣、锁绣、补绣、纳绣、挑花、剪绒、打结等不同手法和不同工序,一针一线缝制而成。 以前,农村妇女是庆阳香包刺绣的主体,她们在农闲时候绣好香包,端午节的时候送给亲友。而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庆阳香包的“商品”属性渐浓。人们用香包表情达意的同时,把剩余的香包拿到街头,变卖换来“针线钱”。从此,做香包的人越来越多,香包买卖也越来越红火。香包从“端午民俗”变成了“端午产业”。 现在,庆阳市专门从事香包生产的人数已经达到10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5%左右。一年全市的香包销售收入达到一亿元。据介绍,庆阳香包目前已经销往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兰州等三十多个城市,以及美国、日本、韩国等约二十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巧夺天工的庆阳香包弥漫着浓郁的芳香走向了世界。 “现在我们全家人都在做香包,卖香包,一年少说也收入三四万元。”白彩霞说,2005年,市上还给她评上了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在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乡南佐村,一位当地干部指着家家户户宽敞气派的大门说,南佐村生产的香包挂件很有名,这几年搞香包制作的都致富了。(完)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