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守望文明——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巡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22:2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5月30日电(记者周婷玉、周玮)7米见方的清康熙绘本《福建舆图》前,从齐齐哈尔赶来的王先生驻足观赏半晌,兴奋不已:“真是大开眼界啊,国图能有这样的收藏保存,真是太好了……”

  正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上,200余件古籍珍品述说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在参观者眼前徐徐展开。就在那凝眸的一瞬,时

空阻隔似乎不复存在,今人与古人灵犀相通。

  ·千年文明照见历史辉煌

  走进展厅,迎面是写有前言的一条条木板,像一卷铺开的巨大木简,将人们带上亲近中华文明的神奇之旅。

  “参展的古籍善本、金石拓片、舆图、民族语文文献等藏品,都是二级以上珍品,60%是一级品。”讲解员李楠说。

  一块商朝的兽骨中间明显疏松分层,骨面上刻着隐约可见的“X方曰”字样。据介绍,刻辞是有关四方神及风神的记载。兽骨旁还展放着用来占卜、刻有文字的龟甲。这便是3000多年前的文明见证。

  如果说甲骨文记载着文明的萌芽,那么国图的“四大专藏”——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则是中华文明的盛开之花:一个玻璃架上,一卷《永乐大典》半开着,下面的说明牌上写着:“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汇集了明初以前的图书8000种左右,保存了大量珍贵古典文献。”而现存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则错落叠放在一个展柜内,经、史、子、集分别装以绿、红、蓝、灰封面。靠墙一角的展柜内铺开两张出自敦煌莫高窟的《观音经》,经文由古代僧人血书而成,极为罕见,可谓是宝中宝,令人敬佩和深觉可贵的还有那经久不变的虔诚。

  展厅中间有一处光亮,那里的展柜中一页纸被灯光照得透亮,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见。这就是稀世珍宝--宋代《资治通鉴》残稿一卷,司马光手书,共29行,465字,记载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一年的史实。国图善本特藏部一位工作人员说:“这部手稿中有范仲淹之子范纯仁致司马光长兄司马旦的一封书札。在文尾,还有司马光的一封‘谢人惠物状’。三样文本同时出现在一张纸上,被历代收藏者称为‘三绝’。”

  《资治通鉴》以文字记述历史,而各种舆图则详尽描摹出一国一城的全貌:最早采用“计里画方”法绘制的中国大陆水系《禹迹图》,细密分布着相等的方格子,每方折地百里;《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是民间较早以中国为中心刻印的世界地图,也是我国传统全图上首见经线;《福建舆图》是清晰标明台湾府的最大古地图……“这些舆图是土地主权的凭证,是国家疆土的象征,非常神圣。”国图善本特藏部舆图组的鲍国强说。

  ·精心呵护延续文明之光

  “水灾、火灾都是藏书事业的大敌;虫蛀、鼠啮同样对书籍造成损害;除去自然因素,焚书坑儒、靖康之耻、文字狱等人为灾难也造成许多重要典籍荡然无存。”这些以纸质为主的典籍能够穿越千百年历史出现在我们面前,是多么不易。

  “任何文明的延续都是散亡和保护的历史。”经历各种灾难后,有赖先人精心的呵护,我们得以保有约3000万册公藏古籍文献。

  药物防蠹、通风曝书、良好阅读习惯、严格的管理制度……展览还将前人总结出的保护典籍的经验一一展示,并且介绍了传统的修复技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下建设了一大批图书馆藏书库,让超过千万册典籍得到初步保护;通过修复让百万余册典籍得以新生;还通过缩微复制、影印整理、数字化手段,使传世孤罕的古籍化身千百,广泛传播。

  在一个展柜内陈列着几册《赵城金藏》,其中一册长满黑霉,粘结在一起,像一根炭棒。讲解员介绍,这是因长期存放在太行山区小煤窑中所致。与“炭棒”放在一起的还有修复后的《赵城金藏》,经过笼屉蒸、小心揭、上墙绷等工艺之后,显得眉清目秀。两册对比之下,人们不得不叹服古籍工作者的智慧与努力。

  《永乐大典》在八国联军侵略战火中损毁将尽,现存400册左右,星散于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单位。国家图书馆藏221册,其中60册寄存台北“中央图书馆”。这批古籍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半数以上经过前人修复,但各种修复都不统一,材质和颜色都不是原样,为此,国图于2002年启动《永乐大典》的修复保护工作。在不拆散原书的情况下,修复人员创造性地运用掏补的方法修补,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永乐大典》原貌。

  据介绍,国家图书馆前身是京师图书馆,新馆建成于1987年,拥有各类古籍特藏品240万件。此外,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图书馆等也都为古籍保护和修复作出了贡献,抢救保护了许多濒于灭绝的古代典籍文献。

  展出的这些或残缺或完整的古籍,凝聚着历代古籍收藏者和工作者的心血。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藏书家出于爱国热忱,或捐或让,将自家的藏书送到国图。先有傅增湘先生后人捐赠“双鉴”——宋刻本《资治通鉴》和宋内府写本《洪范政鉴》;后有周叔弢先生捐献715种善本书,他在捐赠珍藏的《永乐大典》时写道:“珠还合浦,化私为公,此亦中国人民应尽之责也。”还有藏书家翁之熹、郑振铎……对古籍呵护珍爱并传承,当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酉山事业为千年文明守望

  古籍破损严重,环境污染加剧,修复人员匮乏……古籍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古籍,时不我待。

  2006年,作为保护古籍的系统工程,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应运而生。这一计划以保护中华古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目的,第一期十年(2006年-2015年)的任务将完成对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品种、数量及保存保护状况的普查,修复一批破损严重的珍贵文献,分层次培养国家急需的古籍修复人才,建设国家级文献修复保护中心,改造全国公共图书馆书库现有的古籍保存条件,对文献保护实施标准化建设,从而使我国的古籍保护事业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同时,由文化部、财政部主持开展的另一个重点文化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也正逐步展开,将久已绝版而又传世孤罕的珍稀善本复制影印,化身千百,传之久远,嘉惠学林,荫及子孙,从而确保文献的传承安全。项目开展的四年多时间里,国家图书馆拿出500余种最珍贵的馆藏作为底本,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各藏书单位也纷纷提供了馆中珍藏。

  除介绍我国古籍保护的探索外,展厅内还有修复、传拓的技艺展示。国图善本特藏部金石组的王丽燕用一张纸铺在一块木刻上,再用扑子蘸着墨点在纸上,一张张图就这样被拓出来了。她边演示边介绍说:“拓片是为了保证资料的完整性,为修复墓碑、石刻等提供底本。”

  为了让公众亲身参与对国宝的保护,国图再次拿出了100件残破的敦煌文献进行修复认捐活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大四学生金同曾于2005年以130元认捐了敦煌遗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九八》,看着古籍的残本及修复后的照片,他说:“这虽不是自己亲手修复,但还是挺有成就感的。”在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开幕之际,金同从国图领到了认捐证书。证书上写着:君之义行,功莫大焉。(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