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留守儿童是时代的孤儿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23:55 光明网 |
廖保平 2006年5月29日《中国青年报》在《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的报道中说,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去年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个是“留守儿童”,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我不知道“留守儿童”是谁发明的词语,也不知道最早从什么时候出现,总之,这些年这个词语频频出现,也频频地刺痛我的眼睛。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外出务工农民近1. 2亿,农村留守儿童达到2200多万,这两千多万的留守儿童牵涉成千上成的家庭,这两千多万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是一个大问题,他们虽然隅居在农村,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可是谁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和对将来社会的影响呢?在我看来,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脸上写着这一个时代的某些密码,他们的成长与中国息息相关。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走出了农村,甚至农业,到城市里打拼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市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地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地离开城市,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农村田无一分,土无一亩的人来说,他们回乡的路是那么的遥远和艰难,回去还不如呆在城市里。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如此,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或母贴身的爱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传身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或母是一个长期漂忽的身影,是可望不可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 这些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内向、情绪消极、胆小怕事、自觉性差等。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他们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调查,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这种状况延续下去,很难想象他们长大成人以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被时代和社会所抛弃,会不会反作用于社会。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绝非一朝一夕的事,留守儿童无疑成了这一进程的巨大付出者。 可是,他们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成为时代进步的牺牲品。孩子是未来,孩子是希望,中国不能无视这两千多成孩子的存在。他们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