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百万移民报道记者劳累过度猝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03:03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记者 田文生 4月7日,中外记者前往见证“三峡第一树”的搬迁,三峡库区地面文物“四大件”之一的大昌古镇迎来搬迁的标志性时刻。 “别急,再等等!”67岁的陈世新老人抱着树高声嚷道,“老许还没来!几天前他
然而,老许却永远地失约了——4月1日凌晨,重庆电视台三峡库区记者站记者许守亚因劳累过度,在睡梦中猝死,留下了2000多盘关于三峡库区的采访带。 最后一周,“拼命三郎”每天工作16个小时 3月31日是许守亚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他一大早来到万州区最偏远的长坪乡金福村六组,拍摄库底卫生清理的坟墓搬迁。颠簸了几个小时,到时已快11时了。许守亚扛着摄像机来回奔跑,汗水湿透了衣服,同行的人都注意到老许面色惨白,提醒他是不是生病了,可他故意跑得更快,“这像有病吗?” 15时30分,他们才回到镇上吃午饭。随后,许守亚又去水厂采访水塔拆除,21时30分,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他在回家的路上给妻子谭明莲打电话,叫她赶紧打开电脑,自己一回家就要写稿子。 22时,他回到家开始写稿。23时30分左右,他说“背部有点疼,想休息一下”。谭明莲让丈夫去看看医生,许守亚说可能是摄像机压痛了,没关系,他还边泡脚、边看着电脑上的稿子。24时,许守亚终于上床睡觉了。 4月1日凌晨,谭明莲发现平时鼾声如雷的丈夫,却睡得格外安静,用手一摸,发现他身上冰凉,双眼紧闭,脸上呈青紫色……被同行誉为“铁人”的许守亚就这样因心肌梗塞死亡。 3月23日至31日,是许守亚为事业拼搏的最后时光。央视记者“再走蓄水线”,重庆电视台安排对库区了如指掌的许守亚配合采访,他二话没说,扛着摄像机就去了。 在这一周里,48岁的许守亚平均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从业20多年来,许老师一直都是这么玩儿命,我们都以为他是一台永不停歇的发动机,似乎永远不会感觉到累,现在回过头来想,谁能禁受住那样高强度的工作呀!”万州电视台记者向东说。 奋不顾身,他从库区滑坡区中横穿而过 2001年1月17日深夜,正值“小年”,三峡库区腹区的云阳老县城后的五峰山发生滑坡,滑坡土石量达5万立方米,石头砸破居民楼的窗户,径直掉入居民的客厅里。 时值深夜,滑坡造成停电,一片漆黑。云阳镇副书记冉崇新发现情势不对,赶紧找相对安全的小路上山查看情况。一上山,他吓得倒抽一口凉气:裂开的缝里正在冒烟,情况异常危急。 突然,他发现正在时不时滑坡的山坡上有手电筒的光,这时,一个胖子从正在往下滑的山坡上冲了出来——石头正从他的身旁哗哗往下坠落。 “你不要命了?”冉崇新冲着对方大声嚷嚷,等跑近一看,才发现是大名鼎鼎的许守亚记者,为拍摄第一现场,他竟从滑坡区中横穿而过! 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到135米,许守亚和云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熊同福一起,在江边悬崖处,用摄像机的电池作照明,以水文尺作对比,拍摄水位的上涨情况。江边蚊虫特别多,可许守亚抱着摄像机,几小时一动不动地蹲在船上拍,被蚊虫叮咬得全身都肿了。 去年12月,许守亚在小三峡拍摄一种珍稀植物时,脚下一滑差点掉下悬崖,幸被树枝挂住,他当时紧紧抓住摄像机不放,“先救我的机器,机器烂了就糟了”。 这部老许视若生命的摄像机,追随了许守亚20多年在三峡库区的脚步。许守亚每年在重庆电视台上稿400多条,每年在中央电视台上稿40多条,是名副其实的“三峡百万移民报道第一人”。 “抠哥”自掏20万元建起工作室 许守亚的“抠”是出了名的。有一次,他在万州偶遇熊同福,“今天我要请你吃饭!”许守亚拉上熊便往自己家走,他到处摸索,找出3块水果糖,“就这个!” 巫山电视台副台长王勇与许守亚有30年交情,30多年来,许守亚仅仅请王勇吃了一次饭。当时,大家从许家出门上路了,老许想起了什么,又匆匆回到家,从家里舀了两瓶高粱酒,“我这酒很纯,就喝这个,外面的酒贵,不划算。” 20多年来,许守亚一直背着一个地摊上买来的包,“只是放电池和笔记本的包,要那么新干吗?”他常年都穿着工作服,2002年,云阳电视台记者刘代全陪他拍摄即将被淹的云阳老县城,老许补了又补的裤子实在太旧了,一蹲,裤裆就破了,刘代全赶紧到新县城为他买裤子,老许还一再叮嘱,“就买那种几十块的,莫买贵了。” 可就是这样一毛不拔的“抠哥”,自费花了近20万元,在家里辟出一个10多平方米的电视工作室,购置了两台电视、两台电脑、两台编辑机。工作室的墙壁上,29个墙柜里存放着2000多盘录像带,记录着三峡库区地理、人文变化的历史。 “老许总对我讲,记录这段历史是他的使命,他想用自己拍摄的资料建立一个三峡库区影像博物馆。”王勇说。 本报重庆5月31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