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他们从最危险角落发出报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09:19 南方新闻网

  他们从最危险角落发出报道

  两位美国记者的死亡让伊拉克再次成为关注点,驻伊记者的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第2落点

  5月29日,伊拉克,又是一个充满暴力的日子。

  一片血雨腥风中,两名记者永远地倒下了,第三名记者身受重伤,目前仍然情况危殆。死者分别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摄像师保罗·道格拉斯和录音师詹姆斯·布洛兰,伤者是记者兼主持人金伯莉·多齐尔。

  伊拉克的暴力冲突已成常态,死亡对于置身事外的受众已淡漠成一串阿拉伯数字。也许,两位记者的死亡能够令这常态的暴力产生新的关注点。

  然而,我们真的需要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吗?

  ‘“伊拉克的安全状况正变得越来越糟糕。尽管拥有较好的安全装备,当地的记者们也时刻面临生命威胁。”

  ——国际“记者无国界”组织

  “自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这场战争已经夺走了近100位新闻从业人员的生命——其中包括71名记者和26名后勤人员;还有更多的新闻记者受伤或被绑架,这场战争正成为新闻史上破坏程度最大的战争。”

  ——非官方机构“保护记者联合会”

  “两位记者的遇难再次提醒人们将视线投向伊拉克:这里每天都有民众死去,他们没有悍马军车、防弹衣和头盔的保护,他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危险之中。”

  ——CBS节目制片人哈里·史密斯’

  在CBS同事们的心目中,保罗·道格拉斯是一个高大魁梧的非洲裔英国汉子;詹姆斯·布洛兰是专职录音师圈中最出色的一个;而39岁的女记者多齐尔是那么英勇无畏。

  但是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永远失去了道格拉斯和布洛兰这两位出色记者;而多齐尔正躺在美军医院中。

  5月29日,三位正在伊拉克进行现场报道的记者遭遇炸弹袭击,道格拉斯和布洛兰当场死亡;多齐尔的头部和双腿受到重伤。

  在CBS网站上,“名嘴”丹·拉瑟撰写纪念文章,替生者祈祷,为逝者哀悼。他的文章,也让全世界了解了几个简单名字背后不简单的人生。

  道格拉斯:

  笑容像泰晤士河般宽广

  道格拉斯是个高大魁梧的非洲裔英国汉子,丹·拉瑟回忆说,“道格拉斯的笑容像泰晤士河一样宽广”。

  道格拉斯今年48岁,最初在CBS伦敦分社当录音技师。丹·拉瑟回忆说,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他曾与身为录音师的道格拉斯一起组成三人报道小组,在内战中的波黑采访。

  “在一次采访中,路过山脚下一片开阔地时,我们听到一种可怕的嗖嗖声,一枚炮弹正飞来。”

  “我们停下,卧倒,翻滚,想要找个掩体,但那里根本没有。炮弹正落在我们三人中间,发出‘砰’的一声,离我们只有几英尺。保罗扑过来,试图用自己的身体掩护我。幸运的是,那是枚哑弹。”

  “……回到酒店,保罗和我开了瓶酒,讨论刚才的遭遇。我问他为什么那么做。‘我也不太清楚,’他笑着回答,‘你知道,有一种纽带。在这种地方,干这种工作的人之间,有一种纽带。我们互相照料,互相掩护。’”

  此后,道格拉斯作为摄像记者出现在了世界各个热点地区,从巴基斯坦到卢旺达,从阿富汗到伊拉克。

  丹·拉瑟还提到,道格拉斯热爱厨艺,下厨也是把好手。

  “他是个温和的人,一位绅士。”丹·拉瑟说。遗憾的是,丹·拉瑟再也看不到道格拉斯那像泰晤士河一样宽广的笑容了。

  布洛兰:

  他的琴声让人愉悦

  42岁的布洛兰是一名自由录音师,圈里人都知道,他是这行里最出色的一个。

  后来,他开始涉足电视新闻,成为录音师。他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也喜爱他去过的这些地方。

  对于工作,布洛兰总是随叫随到,不畏惧前往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每到一处,他都能与当地人轻松相处,甚至交上朋友。

  丹·拉瑟对布洛兰的了解没有对道格拉斯的了解多,但他对布洛兰阳光般的个性以及他弹吉他的水平印象深刻。“他的琴声总能让大家心情快活,也让气氛活跃起来。”丹·拉瑟说。

  多齐尔:

  想在底格里斯河上划船

  39岁的多齐尔是幸运的:尽管身受重伤,她毕竟没有撒手而去。

  “没有哪个记者能够完全无所畏惧,但金伯莉·多齐尔是我所知道的男男女女中最接近这一境界的人。”丹·拉瑟由衷地称赞着这位女同事。多齐尔干起活来比伐木工或钻井工还卖力,对于新闻,她就像个不知疲倦的火车头。“她是个强壮的女人。人们很少会用强壮形容一个像金伯莉这样的金发美女,但她就是强壮,不仅在身体上,更是在精神上”,丹·拉瑟说。

  多齐尔热爱户外运动,特别是皮划艇。她甚至想在巴格达的底格里斯河上划船,当然未获军方批准。

  回顾驻伊生活,新华社记者说——

  没有爆炸,这一天就特别

  “飞机飞离巴格达的那一刻,我才觉得自己安全了。”不久前从伊拉克返回北京的新华社驻巴格达记者蒋晓峰感慨道,“从极端危险到极端安全,我觉得自己有一点侥幸。”

  从2004年9月14日至2006年5月2日,蒋晓峰在伊拉克度过了难忘的600多个日日夜夜。

  巷战,就在楼下

  “在那里,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爆炸。如果没有爆炸,那么这一天就特别。”蒋晓峰说。

  危险时刻存在,任何人都有遭遇险情甚至成为受害者的可能。新华社巴格达分社就面临过数次险情。分社所在街区曾是富人区,周围有不少外国使领馆和外国公司。伊战后,这些地方成为入室抢劫的目标,这一区也成为刑事犯罪多发区。

  有一次,当地反美武装袭击伊拉克警察,警察冲进分社所在的胡同,双方展开巷战。“我们在楼上听到子弹打进周围的墙体。”蒋晓峰回忆说。

  刚开始,中国记者还有一种身处战场的紧张感。“到了后来,如果被爆炸声惊醒,我还能倒头接着睡。”蒋晓峰说。

  低调,为了安全

  谈到外出采访如何采取自我防护措施,蒋晓峰回答:“要么武装到牙齿,要么什么都别带,保持低调。我出门既不穿防弹衣,也不带保安。”

  蒋晓峰说:“这次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遇袭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他们虽然有军方保护,但和美军在一起更容易遭到反美武装袭击。美军保护是把双刃剑。”

  无奈,“饭店新闻”

  出于安全考虑,多数外国媒体和外交人员常年居住在曼苏尔饭店。

  被困饭店,记者们无法得到第一手采访资料,只能通过伊拉克记者和当地雇员的摄像机观察局势,这多少令蒋晓峰感到些许无奈。

  “美英记者面临的风险更大,反美武装与他们有政治上的过节。我们相对好一些,但也要谨防抢劫之类的刑事犯罪。”他说。

  本版文字:新华

  图:

  炮声隆隆,一名伊拉克战地记者依然在坚持工作。

  保罗·道格拉斯

  詹姆斯·布洛兰

  金伯莉·多齐尔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