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审视儿童“知行脱节”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09:37 浙江在线

  上海市少工委的调查显示,上海市少年儿童对文明习惯的认知程度较高,但知行脱节现象依然存在。近9成的孩子认为自己是个守信的人,但只有35.8%的孩子表示肯定能完成制定的学习计划;93.2%的学校都开展了“每日为父母做件事”的活动,但孩子们的积极性呈逐渐减退的趋势。好习惯养成以后怎样才能巩固下去?把“知”转化为长期的“行”是个让不少孩子感到困惑的问题。(5月31日《中国青年报》)

  儿童道德生态必然反射教育现状和成人现状。因此,导致儿童知行脱节行为的不必然是由于孩子的性格特点,或者这一阶段儿童的不成熟性所决定的。显然,社会环境的不足给儿童人格走向带来了不确定性,而当下学校教育体系中存在的教育人格缺陷,也许才是导致少年儿童“知行脱节”的根本原因。

  年龄特点决定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被影响性,因此,早期教育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和行为示范特点。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很强的捕捉社会信息和摄取生活能量的能力,因此,对来自成人世界的价值暗示是非常敏感的,而对于学校和老师的情感认同,使得学校教育对其具有最大的潜移默化能力。

  当父母们一边大骂腐败,一边拎着礼品奉迎领导;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而自己在闯红灯;嘴上宣扬人人平等,却期望孩子成为“人上人”;希望孩子孝顺听话,而自己对家中老人不闻不问;鼓励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热衷于打牌搓麻;大力培养孩子的习惯爱好,却放任自己恶习横行。孩子能不受到影响,能不“知性脱节”吗?

  更可怕的是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人格分裂现象,课堂上所教化和课堂下所实施的,常常有着惊人的反差。学校教育每天都在否定物质主义,可是乱收费现象随时都在进行;学校教育本身应该是最温情和最有爱心的事业,可是教师对孩子体罚甚至大打出手的事件还是时有发生;教师常常教育孩子要同情弱者,可是弱者的孩子却常常因缴不上费用而被责骂甚至赶出教室;人人平等是教育的基本理念,可是穷人的孩子和权贵的孩子却每每被区别看待;教师一边大力否定功利的庸俗观念,一边却对学生家长的能量和背景大感兴趣……凡此种种,难道不是“知行脱节”?能不对孩子的道德操守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因此,上海少工委的调查,虽然只是一份儿童问题报告,反映的却是社会问题和教育危机。从儿童角度入手,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儿童问题的,只有完善和净化学校与家庭教育,才能使儿童对世界产生正确的认知与感受,从而使儿童远离精神行为矛盾,人格完满。


作者: 司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