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液态奶“禁鲜令”,会不会因“利益”流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09:42 新华网

  事实上,在禁鲜问题上还存在着常温奶和巴氏奶两大阵营的暗中博弈

  

  6月1日,应该是“鲜”字从液态奶包装上消失的最后期限,但是来自乳品业内的消息称,争议不断的“禁鲜令”很有可能取消。《中国证券报》报道:截至5月30日,相关乳品

生产企业还没有收到有关部门的正式取消通知。

  “禁鲜令”始于2004年8月1日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出版发行的《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意在对将于2005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做解释。《指南》明确规定:“只要经过任何一种加工处理就失去了生鲜的意义”,这就意味着所有乳制品包装上全部不能使用“鲜”字。

  《指南》一出就在乳品行业引起持续争论,因为在有关生产企业看来,《指南》的规定意味着鲜奶的标准术语应该是生鲜奶,即刚刚从奶牛身上挤下的奶。事实上,在禁鲜问题上还存在着常温奶和巴氏奶两大阵营的暗中博弈。前者以伊利、蒙牛等资源型企业为代表,后者以光明、三元等都市型企业为代表,常温奶集团要求禁鲜而巴氏奶集团则强烈反对。

  由于禁鲜直接涉及到有关企业需要更改包装,原定于2005年10月实施的“禁鲜令”被推迟到2006年6月1日实施。自此期间,都市型乳业企业和行业协会从未停止过要求解除“禁鲜令”的奔走和呼吁。

  中国奶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认为,去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有关使用了复原乳生产的液态奶必须在产品上明确标出“复原乳”的24号文件,实际上就是对鲜与不鲜这场争论做出的一个结论。而更有消息称,上月中旬,国家一个权威机构已经给出了说法,表示今后只执行《通则》,不执行《指南》。

  奶业分析人士认为,今年以来乳品企业除了在各种各样的常温奶上展开激战以外,酸奶的竞争也愈演愈烈。目前,酸奶占乳品市场的份额只有15%,而在成熟乳品市场其份额应在35%以上。正是看到了酸奶的巨大消费潜力,伊利、光明、蒙牛等纷纷加大了酸奶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麦肯锡报告:乳品市场半数企业可能遭淘汰

  麦肯锡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2010年中国乳品市场将翻番,达到2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但是,这份由麦肯锡香港分公司副董事张之杰和麦肯锡上海分公司资深董事高安德联袂完成的研究报告也指出,未来中国的乳品市场将凸现“冰火格局”:在市场飞速发展的同时,有一半国内乳品企业可能会被市场淘汰出局。

  报告称,未来,高附加值的牛奶产品需求将持续增长。“我们预测未来五年牛奶饮品、奶酪和甜点、酸奶这三类产品将以每年22%、38%和31%的速度增长。对于乳品企业来说这无疑是利好消息,因为此类产品的利润率比液态奶高出两到三倍。”高安德说。

  目前,我国是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大乳品市场。近年来,我国消费者和亚洲邻国的购买习惯越来越相似,对牛奶饮品、奶酪、酸奶等高附加值产品需求强烈。“目前高附加值产品占中国整个乳品消费市场的四分之一,在日本此类产品约占60%的市场份额。这一比重将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长。”高安德说。

  麦肯锡认为,国内乳制品企业还必须以创新并可承受的方式加强针对次富裕城市的营销力度。2005年占据三分之一市场份额的光明、伊利、蒙牛等领先国内企业纷纷通过探索同跨国企业的合作,加强自身的实力。外资企业则利用行业的开放态度,通过各种合法的合作方式包括全资控股,大举进军国内市场:以2005年为例,新西兰的Fonterra购买了三鹿43%的股权。

  “时不我待,尽管市场需求不断扩张,我们估计到2010年,现有1600家国内乳品企业中可能有一半在转型中被淘汰出局。”高安德说。 (记者 黄庭钧)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