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校何以逼毕业生“假就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10:35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毕业生必须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哪怕是假的也行,不然不让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这几天,位于郑州的河南某大学大四毕业生开始焦头烂额起来,他们在临近毕业时接到学校的通知,必须拿着和单位签订的合同才能进行论文答辩。(5月31日《大河报》)

  学校何以逼迫毕业生“假就业”?众所周知,教育部每年都要按照惯例制定毕业生就业率指标,来指导高校就业问题,譬如,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高校就业率指标是73%,结

果,当年的平均就业率恰好是73%,“达到了预期目标”。200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比2004年的280万人增加了58万人,将达到338万人,教育部制定的平均就业率仍然是“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果然不出所料:人事部统计后披露,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竟然达到了87.7%,远远超过了教育部制定的预期目标。这个数字有没有掺水?我不敢断言。但我清晰地记得,新华社2004年9月16日曾刊发了一篇题为《高校“就业率神话”竟如此打造》的记者调查,记者公布了这样一个数据:北京某学校的就业率据说是75%,可实际上在统计数字截止时就业率连55%都不到!

  高校为何费尽心机地“制造”高就业率呢?联想一下教育部2003年出台的“十大挂钩”政策,问题就不难理解了。该政策明确提出“招生计划与就业率挂钩”,加之教育部又给高校制定了每年的就业率指标,一方面是代表着政绩的就业率大比拼,另一方面是关乎高校存亡的招生大战,试想,有哪所高校敢等闲视之?然而,并非所有的高校都能完成教育部的就业率标准,怎么办?制造!分析至此,高校为什么逼迫毕业生“假就业”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刘克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