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用心了解感受他们的生活 走进残障孩子的生活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11:10 大华网

  编者按: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一声轻微的叫喊,一个蹒跚的提腿动作,充满渴望的眼神那么无助……同是苍天赐予的小小生命,他们的一举一动,却需要比正常小孩多付出千百倍的努力,孩子们的未来也布满无数荆棘。犹如一朵朵小花,纯洁的心灵毫无瑕疵,却又无处不与残酷命运作不屈的抗争———他们

是这个世界上最让人怜爱的孩子!

  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市区部分残障儿童群落进行采访,试着用心去了解、感受他们与众不同的生活世界。

  经过反复训练,孩子走出无声世界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采访。循着孩子们欢快的舞蹈声,记者走进六楼的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聋哑儿童康复班。在2名老师的耐心教导下,近10个孩子正缓缓起步,和着歌曲《感恩的心》的节奏跳起简单的舞蹈动作。记者很难相信,眼前这群面庞可爱、眼神清澈的孩子们,竟是一群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聋哑儿童。

  由于是端午节,昨天来上课的学生较少。看到有陌生人进入教室,孩子们都好奇地瞪大了眼睛。老师们介绍,由于儿童节在即,她们正加紧排练一组儿童舞蹈,准备在节日时登台表演。记者看到,对平常人来说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舞蹈动作,而这群孩子表演起来的难度却不小、一个动作往往需要老师们耐心地分解成若干个动作,同时大声地进行口头引导,经过反复演练、纠正,孩子们的动作才逐渐和准节拍。看到老师们的表扬,孩子们的脸上也露出天真的笑容。

  在老师们的鼓励下,一名小男孩跑上来,对着记者喊了一声“叔叔”。借着助听器和老师们的“翻译”,记者和小男孩交流起来。原来,小男孩名叫小鸿,今年7岁,2004年6月开始来康复中心上课。老师们告诉记者,刚来的时候,小鸿什么也不会说,由妈妈领着来上课。但妈妈一走,小鸿就闹开了,躺在地上翻滚哭闹。看着心爱的孩子闹成这样,小鸿的母亲也跟着流泪,一段时间甚至打算将孩子带回家不来上学。经过老师们苦口婆心的劝告,小鸿最终留下来了。

  老师们的循循善诱没有白费,几个月后,回到家的小鸿终于喊出“妈妈”、“爸爸”等家人的称呼。孩子们喊出话来的一瞬间,家人紧紧抱着孩子,喜悦的泪水夺眶而出。如今的小鸿,不仅能告诉记者“早餐吃猪肉”、“在这里很高兴”等话语,而且还能跳起欢快的舞蹈,对这个进步很快的乖学生,老师们充满欣慰。

  其实,小鸿只是在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教育的近百名小孩中的一员,除了聋哑,该中心还有弱智、脑瘫、孤独症等儿童康复部门。康复中心的洪素娟副主任告诉记者,康复中心目前有各种残障学童94名,但该中心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每天来排队报名的残障儿童仍然络绎不绝,不少家长陪着孩子来报名时都掉了泪。由于孩子进行康复需要一定的学费,加上康复训练需要大量的师资进行“一对一”训练等责任和安全原因,所以康复中心不可能收容大量的孩子。

  但据洪素娟副主任介绍,在全市14万多名残疾人中,有几千名是儿童。“一个儿童的康复,不是一件小事,它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洪主任告诉记者,由于家庭经济承受有限等原因,更多的孩子无法到康复中心来接受治疗,很多孩子都失去最好的治疗时机。“父母终归会老的,这些儿童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呢?这是一件很令人担心的事情!”

  据了解,在有关部门的重视下,汕头特教学校已经着手筹建。但由于资金等原因,目前进展缓慢。

  孩子喊一声“啊”,家长激动得掉眼泪

  从1995年康复中心成立至今,不少老师都将自己的青春抛洒在这里。由于特殊教育的工作非常辛苦,长年累月和这些孩子们打交道,一些老师难免身心疲惫。但是,看着孩子们从不会发声到能进行简单交流、看着不会走路的孩子勇敢地迈出人生第一个步伐,多数老师们坦言,和普通教育截然不同,在这里感受到的是一种犹如亲子般的亲情关系。

  作为聋哑儿童班的教师,陈少玲1999年从幼师毕业后就一直在康复中心任教。数年光阴弹指一挥间,手中教过的特殊学生有多少,陈老师也记不清了。当记者问起长期从事特殊教育有何感想时,陈老师坦言,教聋哑儿童确实很辛苦,但在若干年的工作中,她也收获了一种犹如亲子般的特别亲情关系。

  陈老师告诉记者,送到康复中心来的孩子,大部分都不晓得什么是声音,因为听不到外界的任何声响,孩子们的语言功能也就相应丧失了,失去听觉的孩子逐渐成为聋哑儿童。因此,聋哑儿童的实际年龄往往和身体年龄截然不同,不少实际年龄三四岁的孩子经过评估,智能只能算10个月左右的婴儿。老师们分析,来康复中心的聋哑孩子多数犹如刚出生的婴儿,只是刚刚开始人生的旅程,而学会说话,对他们来说就成为改变人生最重要的一步。在教孩子们伊呀学语的每一个细节中,充满耐心和爱心的老师们和幼小的孩子们逐渐建立起母子般的亲情。

  然而,常人最基本的会话功能对聋哑儿童却是那样的艰难。陈老师告诉记者,孩子们学发声的时间一般都不短。万事开头难,为了从最简单的发音———“啊”练起,聋哑孩子们往往要进行2个月左右的训练,这个期间,老师们就要倾注大量的精力和劳力。

  “特教工作很辛苦,有时也难免觉得疲倦”。陈老师告诉记者,“但当我们想尽办法,引导孩子们成功喊出人生第一声的时候,所有的辛苦和疲倦都抵消了,我们感到的是喜悦!”

  另一位脑瘫班的教师黄芸则告诉记者,她已从事10余年的脑瘫儿童教育工作,虽然孩子们在语言等方面有障碍,但经过自己耐心、持之以恒的努力,当孩子们第一次喊出“老师”这个称呼时,她感受到的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欣喜。黄芸老师告诉记者,有很多孩子,每次看到老师站着,总会搬起椅子让老师坐下;一个名叫小凡的脑瘫学生,每当老师要去洗手时,他就会悄悄拿起纸巾递给老师……“孩子们外表虽傻,可是他们的内心却很懂事!”黄芸老师充满感慨地告诉记者,“聋哑的孩子们开口说话了,他(她)的一生也就因此改变了!”

  康复中心的洪素娟副主任告诉记者,孩子们身体功能有所突破,最高兴的莫过于家长,但由于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少教师也会感到由衷的欣喜。据了解,3年前,一名叫小文的聋哑小孩来康复中心接受训练,刚开始的时候足足哭闹了半年,由于家境不是很好,家长曾有打算放弃的念头。经过中心减免学费和老师们的劝说,小文留下了。不久后小文就喊出人生的第一声———“啊”。一年后,小文站在“六一”的舞台上演念儿歌节目,看到儿子如此巨大的转变,现场的家长激动得哭了,老师们也感动得掉泪了。

  为使子女康复,父母弃工作陪训练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康复中心八楼的脑瘫儿童功能训练室。在这里,8名家长正“一对一”借助器械、陪着幼小的孩子进行身体功能训练。在这些训练中,有关节训练、腰部训练,也有行走等训练。虽然已临近中午,家长们仍一丝不苟、小心翼翼地陪着孩子进行系统训练。

  一声轻微的叫喊,一个蹒跚的提腿动作……同是苍天赐予的小小生命,每一个极其简单的动作,训练室里的孩子们却比正常小孩要多付出千百倍的努力。尽管如此,孩子们仍将“训练室”当作他们的“游乐园”,尽情地进行“训练”。天真的孩子们其实不晓得,对他们来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他们迈向正常人生的关键一步。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家长猫着腰陪孩子进行行走训练,尽管时间不短,汗水湿透衣裳,但家长们全然不顾。对家长们来说,孩子能多走几步就是他们最大的欣慰了。

  当多数家长带着孩子结束训练去吃午饭时,记者发现,在训练室的一个角落里,一名年轻的母亲还在坚持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身体站立训练。尽管只是一个简单的站立动作,但从坐在椅子上到站立这个短短的过程,4岁左右的小男孩动作却显得很坚硬、缓慢,小小的脸庞也显得异常吃力。也许是长时间的训练,小男孩厌恶了这种枯燥、难度大的运动,不久后他就坐在椅子上不想站立了,任凭母亲怎么“诱导”就是不肯站起来。

  看着眼前儿子懒惰的模样,母亲终于憋不住气了,拿起手中的滕条对着儿子小手就是一阵猛抽,钻心的疼痛让小男孩哭了,但依然不肯站起来进行训练,气急的母亲见状还是猛抽。也许是被妈妈突如其来的狠劲吓呆了,小孩还是没有站起来,哭声却响彻整个康复中心。好久过后,看着自己“蛮横”的办法对孩子根本不起作用,年轻的母亲也跟着哭了,她紧紧抱起幼小的孩子泪如雨下,“宝宝,妈妈求你站起来啊!”母子俩揪心的哭喊声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现场一位指导教师告诉记者:“运动功能训练是脑瘫康复医疗的核心,脑瘫的孩子们只有不停地进行活动,才能促进正常运动的发育,抑制或减弱异常运动和姿势的产生。”正因如此,孩子们每一个训练细节,家长也要花很大的力气。洪素娟副主任告诉记者,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们尽早康复,不少孩子的父母投入了巨大的心血陪伴孩子训练,有的甚至为此放弃了工作。撰文:本报记者郑成武摄影:本报记者曾春乐

  (责任编辑:李群、黄幼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