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正在相忘于传统的粽子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12:10 四川新闻网

  昨天中午,和几个朋友过端午,我们一边吃着粽子,一边上网聊着新闻,粽子越吃越有味,新闻越聊越无趣。“有味”的原因是因为饿了,“无趣”的原因在于节日和纪念流于形式,越来越成为消费社会的一种符号或者代码,有的只是形式,缺乏的是内容和意义。

  昨天(5月31日),南京一家媒体做了一个调查,“你知道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吗?”对记者的提问,许多人或是笑着摇头,或是干脆说“不知道”。

  大前天(5月29日),《新民晚报》报道说,因担心衣着破旧的母亲被外人看到后笑话,中国药科大学镇江校区的一名大学生日前竟将从河北赶来探望自己的母亲拦在校门口,母亲带来的一篮粽子也让她原封不动地带回去,最后,这位母亲不得不含泪离开。

  再前溯几天(5月28日),据《工人日报》报道,时尚元素的渗透,给观感、口感、情感添了份摩登,就像烹饪致力于色、香、味创新,原本自然而然。不过,8个“御品龙粽”卖200多元呢……

  类似的新闻我们几乎在每一个传统节日来临之际都比较“面熟”,甚至类似的报道和评论都可以形成一种固定的报道形式。在校学生的“无知”,普通市民的“健忘”,媒体记者的调查,民俗专家的倡导……针对这种失忆的传统精神所做出的努力和讨论,都反映出了我们内心的文化焦虑。尽管这种焦虑经过媒体报道后能引发一些社会效应,但时间久了,面目熟了,还是会出现文化的审美疲劳。

  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过多地纠缠于纪念的形式,以至于忽视了一些更为本质的、具有特质性的东西。美国人类学教授韦纳斯·托马斯在考察文化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时指出:“一种文化的特质几乎总是持久、固执和难以改变的,因为它们深深嵌入文化特质复合体之中,而这一复合体是在情感上逐渐形成、有着高度共识和默认的文化模式。”

  其实,问题不仅仅在于社会背景的浮躁,也不仅仅在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关键在于我们文化特质的建立与巩固和我们的教育脱节太久了,二者的脱节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文化的断层和传承的畸变。拿这个拒农村母亲于大学校门的新闻来说吧,我认为大学需要培养具有理性的人,相应的理性教育包括认知理性、实践理性、价值理性,这三种教育分别对应着三种直接的教育内容:知识、技能、思想。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知识、情感、意志相统一的现代公民。

  可是在这样一个本应隆重的节日面前,认知的短浅让我们汗颜,感情的冷漠让纪念迷乱,奢侈的浮华又让形式庸俗。仅寄希望于国家相应保护政策的出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我们文化精神的血液通过我们的教育流淌到学生的心间,在情感上逐步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认同,这才是拯救传统节日的重要途径。(双洎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