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肯·洛奇的大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12:13 信息时报

  http//blog.sina.com.cn/u/1404346467

  徐江 专栏(逢周二、四见报)

  肯·洛奇拿了金棕榈。据说《风吹稻浪》是拿英国政府与爱尔兰之间的冲突说事,过去涉及英爱冲突题材,以爱尔兰导演的作品居多(比如《以父亲之名》、《迈克尔·柯林

斯》和《哭泣游戏》等),老英国的导演怎么处理这个题材,这是一个看点。不过电影讲述的是90年前青年的不同际遇,在片中“哥哥”为“大不列颠大一统”,不惜舍弃医生的职业;“弟弟”则投身独立运动,与英帝国对抗到底……跟肯以往电影的路子不太一样,肯一向是拍“时装片”居多,比较爱在当代背景下展示人物命运。所以很好奇以后影碟出来,看了会是怎样的感受。当然内在的激情,肯的电影历来不缺,这一部从梗概上也能看出来。

  不过管它呢,反正是肯·洛奇拿了金棕榈,而不是其他什么欧美或亚洲人。我甚至为这个都有些原谅了王家卫的平庸。这些年欧洲几大影展的雕琢味和中产阶级油彩越来越浓,多亏了有肯·洛奇和小他几岁的麦克·雷这两大英国老猛人出来镇邪。尤其是历来爱拍底层人生的肯·洛奇,近年的《面包与玫瑰》、《雨石》、《甜蜜的十六岁》,一如既往地保有了一种愤怒的力道。而这种愤怒,在今天中青年导演口味的映衬下,实在宛如一剂人道主义的伟哥。

  在戛纳刚开幕那几天,满世界看到国内娱记在报道里胡写,说来的导演量级不够,除了阿莫多瓦没什么“大师”。其实这帮连爱森斯坦和巴赞都分不清楚、见了黄秋生就以为瞧见了演技的傻宝宝哪清楚什么是“大师”。在我看来,那个哗众取宠的阿莫多瓦在肯·洛奇面前的差距,犹如曾志伟与姚明在高度的差距。

  像肯·洛奇这样的导演,其实很容易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中期的布努艾尔和伊利亚·卡赞——那位既拍了马龙·白兰度的《欲望号街车》、《码头风云》,又拍了格利高里·派克《君子协定》的左翼导演。如今,已经很少有那种本着自己的良心、不说教、却又愤怒地为我们呈现着生活粗暴一面的艺术家了。肯应该算是少数仅存几个的代表,而且难得的是,他像小伙子一样,为新时代已经不再看重的良心拍呀拍,把金棕榈给他,是戛纳在给自己增添荣耀。作为肯的影迷,我坐在电脑前为他鼓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