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六一门"前的疑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13:53 东方网

  怡然作品集

  在迎接六一儿童节的日子里,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传媒上最多的“关键词”是什么?稍点击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关键词”竟然是:有毒奶瓶、有害玩具、甲醛服装、伪劣文化用品!简直骇人听闻,匪夷所思!

  可这是铁板钉钉的实事,是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比如,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揭露回收的废旧光盘竟摇身一变成了奶瓶,“爱宝”、“爱琪尔”、“喜儿康”、“婴儿乐”、“亲心”等奶瓶都是令人恐怖的品牌。再比如,国家质检总局近日组织对玩具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广东、上海、福建等5个省市90家企业生产的90种产品(不涉及出口产品),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4.4%。这就意味着四分之一多的玩具不合格!……

  于是,各种“消费警示”发布了,消费者被“提醒”了:过节给孩子买玩具时,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上面的有关产品的信息,一定要拒绝“三无”产品;在购买和使用儿童服装时要注意看标签、闻味道、装饰物、选色泽,要正确穿用;……

  假如个别地方、个别产品发生质量问题,这也情有可原,可怕的是,各地都在近日的以儿童食品、儿童玩具和儿童文化用品为重点进行拉网式检查中发现许多问题,尤其是“三无”玩具、“三无童装”无所不在,以致被一些地方报纸惊呼为“满天飞”!

  有人将这些现象归结为“六一门”。面对这个“六一门”,我们的家长是啥滋味?我们的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又是啥感受?而从“第三者”的视角考量,至少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困惑和疑窦:为什么这么严重的问题,一定要到临近“六一”的时候才对儿童用品市场进行全面检查、监管,这临“门”一脚究竟有多大的威慑力?借用北京市工商部门的一位领导在工商工作会上的感慨之语发问:为什么市场上的问题总是经过媒体暗访才能发现,我们的执法干部为什么就看不到?

  是啊,为什么就看不到?在CCTV的节目里看到一个镜头:在义乌的小商品市场里,一家专卖奶瓶的小店女主人正在给孩子用奶瓶喂奶,而她用的奶瓶不是自己卖的那些品牌,声称“那些怎么能用”?只要看看这个细节,就可想而知那里卖的是什么货色!而类似这些平时司空见惯的现象,每时每刻发生在市场监管人员的眼鼻子底下,为什么就看不到呢?为什么要等到记者暗访之后、曝光之后,才“闻风而动”,临“门”一脚呢?

  “六一门”前的疑窦,暴露的是儿童用品安全标准的缺失,显现的是政府职能部门的缺位。不难想象,假如平时就加强安全标准的落实、强化监管的力度,还会有那么多的有毒奶瓶、有害玩具、甲醛服装、伪劣文化用品……吗?还会有那么多消费者特别是孩子事实上已经受害吗?这不是失职失责又是什么?

  有鉴于此,“六一门”前该受到“警示”的,首先应该是相关的职能部门、监管机构!


作者:怡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