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潮剧“小梅花”给我们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15:32 大华网-特区青年报

  2006年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潮剧“小梅花”的成功实践,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要树立精品意识。“小梅花”培训中心的宝贵之处,就在于他们确实出了人才,出了精品。陈江哲一开始就十分明确,培训中心的目标,是发现和培养潮剧的“明日之星”,而不是搞一个一般化的“草台班子”。为了培养“小梅花”,打造精品,陈江哲殚精

竭虑,不惜代价,特邀了一批著名艺术家,担任他们的艺术顾问、艺术指导,其中包括著名的昆剧表演艺术家岳美缇和著名的戏曲教育家涂玲慧等。陈江哲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将精品意识贯彻到每一个细节中,连灯光、音响、服装、道具,都以高标准配备,务求达到尽善尽美。“小梅花”的经验证明,有了精品,才可以走向市场,才有产业化的前景;有了精品,才能尽显潮剧艺术的魅力,才能在与各种流行文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了精品,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第二,要改革戏曲教育。中国的戏曲艺术之所以能达到艺术美的高级形态,除了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之外,还有一套育人才、出尖子的传艺方法,比如,着重从幼童开始的“童子功”,讲究“口传身导”、“拜师学艺”,强调在市场中生存,在密集的演出中摔打等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戏曲团体和戏曲学校,通通纳入体制内,国家出钱养着,办团办校走的是计划经济的模式,还总是大叫“戏剧危机”、“后继无人”。很难设想,可以离开市场、离开观众,照着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培养出京剧的四大名旦、粤剧的红线女、潮剧的姚璇秋。民营的“小梅花”培训中心和艺术团,没有体制的福好享,他们必须贴近群众、走向市场、形成产业,方可生存,所以就摔打出来了。“小梅花”的培训方法,借鉴了戏曲界的许多传统经验,也体现了民间体制的某些优势和灵活性。中央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小梅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第三,要构建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须重视民间的积极性,发掘蕴藏于民间的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民间不乏陈江哲这样的才智之士和愿意投资文化产业的老板。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也将有大量体制内的文化人走到体制外,形成一支庞大的民间文化队伍。党和政府的职能,将由办文化更多地转变为管文化和提供服务。因此,建立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在政策上,在鼓励捐赠和赞助等方面,应对体制内、体制外的文化产业一视同仁,并建立起一个公平竞争的机制。(黄心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