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怜看“老太太”成“房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18:00 光明网
李树杰

  这是一则几乎人人通晓的经典故事。

  说的是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天堂里相遇。中国老太太说:“我攒够了30年的钱,临死前终于买了一套大房子。”美国老太太说:“我住了30年的大房子,临终前终于还清了全部贷款。”中国老太太于是后悔不迭,叹息不已。故事的寓意当然很显明:中国人观念落后,不懂得超前消费。

  也是,中国人确实有点死心眼。即使辛辛苦苦挣下了那座大房子,但没有得到享受,对自己又有何意义。挣钱就是为享受的,没有让钱成为自己的奴隶,反而让自己成了钱的奴隶。这个故事真是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许多人的心窝窝。一时间,大家幡然醒悟,纷纷找到房产商以及银行,争做“聪明的美国老太太”,贷款买大房子享受。贷款买房在社会上风靡起来。

  但是,中国的“老太太”依旧活得不幸福。许多人“美国老太太”没有当成,反而成了生活窘迫、度日如年的“房奴”。

  报道说,在九成多的房贷者中,有三成以上的人成为房产商和银行的“奴隶”。这些“房奴”月供银行贷款大多占到其收入的50%以上。他们终日为还贷发愁,拼命地工作,拼命地挣钱,不敢娱乐、旅游、交往,害怕银行涨息。然而,最让他们担心还是失业、生病。因为一旦失业、生病,还款就失去了保证,银行就会找上门来,房子就要转卖给别人。

  天天如此疲于奔命,心里不踏实,就是住上大房子,又有何幸福可言?看来,他们都让天堂里的那个美国老太太给呼悠瘸了。当然,房奴队伍的不断庞大,刺激了房地产市场,高兴坏了房产商,也弄得房子总是在一片涨价声中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那些房奴们。“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中国的老百姓打骨子里都希望能够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有了房子就有了生活的根。哪怕就是用一辈子的奋斗也要换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一个属于自己的窝。要知道,房子不仅是传给后人的一份产业,更是自己放松心情,减缓压力的港湾啊。而一天比一天提升的房价更让中国老百姓沉不住气,他们不得不狠下决心,拼着命也要争取一个属于自己的“窝”。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更是中国人的思维。

  因此,还是不要责怪他们,天底下谁又愿意为“奴”呢。要反思的是我们的房价为什么这么高,且一个劲地向上蹿,拢也拢不住。

  这里面当然有黑心的房产商暗中操纵,从中弁利的原因。5月19日新华视点一篇名为《房价是怎么被抬上去》的文章披露,北京一些房产商想尽了法子坑老百姓。比如,“有了许可涨了卖”。2003年就拿到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却偏偏拖着不卖,直到今年房价一片大涨中才开盘,房子也从过去的6000元1平米涨到了现在的12000元1平米。比如,“分期开盘捂着卖,最后拖成现房卖”。第一次开盘只卖其中的三分之一,其余的拖成现房再卖。而现房1平米至少贵2000元。黑心的房产商通过各种方法控制房源供给,改变了真实的市场供求关系,人为地制造供不应求的“虚火”,最终操纵市场,对房价持续上扬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说到底,除了需求因素,房价主要还是由地价决定。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完全可以通过控制地价,来控制房价。虽然,因为城市中可用土地资源在不断减少,以及拆迁补偿和费用的大幅度上升,地价正在水涨船高。可是,涨多少,怎么涨,政府要严格控制。对于许多城市来说,其实远没到一些房产商所宣传的“地荒”的程度,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仍然十分丰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发地源,敢于放地,以此平抑地价。绝不能考虑地方利益,只打地方的“小算盘”。5月19日中国青年报一篇名为《房价高烧的症结究竟在哪里》的报道中披露:“对一些控制土地市场供应的政府来说,他们自然是喜欢土地的价格越来越高。地价越高,地方收入越多,日子越好过。这恐怕也是为什么去年中央虽然多次出台相关政策,但是一些地方经济适用房投资比重在继两年持续减少的情况下仍继续下降的原因。”这种现象虽是个别,但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一切还是要以老百姓的利益为重。

  不管怎么说,中国的老百姓收入不高,积蓄不多,还要考虑到孩子上学、个人养老防病。因此,无论是房产商还是有关政府部门,都要为他们创造一切条件,让他们买得起房、住得起房。特别是政府部门,应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当然,作为老百姓,也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买不起大房就买小房,买不起小房就租房。其实,即使在富裕的美国,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故事中老太太一样贷款买私房,也有不少人像“中国老太太”一样攒钱买房,甚至攒了钱也不买房而是租房。特别是住房面积,人家并不追求宽敞。韩国城市里面积小于59平方米的小型住宅达到40%,日本普通人家的住房面积,大都是六七十平方米。

  还是不做“房奴”的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