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乳业企业应超越“禁鲜令”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2日08:45 新京报

  “中国的乳业企业应该超越”禁鲜令“之争,在做大做强方面多下工夫,在市场的不断变局中寻找自己的最佳定位,以避免出现国人不愿意看到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结局。”

  在乳业市场上传得沸沸扬扬的“禁鲜令”会在今年6月1日全面实施的消息,最终并没有变成现实。虽然其中的原因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其中隐藏着“巴氏奶”和“

常温奶”两大乳品生产阵营激烈博弈的影子。这是因为,如果取消“禁鲜令”成为现实,那就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我国乳业市场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乳品生产两大阵营(即以“巴氏奶”为主的城郊型企业和以“常温奶”为主的牧场型企业)之间,围绕“禁鲜令”的取消与否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去年10月1日,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合发布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开始执行。

  本来,按照这两个文件的规定,我国奶制品的外包装上不能再使用“鲜牛奶”等名称,而必须使用“灭菌奶(乳)”和“巴氏杀菌奶(乳)”等标准名称。但令人诧异的是,不久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又表示,对于部分标签库存量大的企业,经批准可适当延长使用期限,最终期限不得超过今年的6月1日。这无形中给了“巴氏奶”生产企业下了一道“缓刑令”。而在距离6月1日“大限”只有几个小时的时候,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悄悄挂出了相关通知,让“缓刑令”再次延期到2006年11月1日,其中双方博弈的激烈程度和力量对比也就不言而喻了。

  事实上,在目前中国的乳业市场当中,“常温奶”凭借着可长期保存和相对廉价的优势,占据了中国乳业近70%的市场。相对而言,各“巴氏奶”企业只能守着30%的市场份额苦苦支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只能紧紧围绕一个“鲜”字来做文章。毫无疑问,如果真的严格按照去年颁布的“禁鲜令”来执行,那么“巴氏奶”企业要么转型,要么就只好“坐以待毙”。

  不仅如此,我国奶源的不足和分布不均,也使两大阵营面对着不同的成本约束。我国奶牛的70%和原奶的60%都集中在北方地区,而南方奶牛产奶量只及北方一半。结果,南方的收奶价格呈向南渐次升高的趋势,其中广州收奶价格要高出沈阳几乎一倍。由于“常温奶”主要分布在奶源带周边地区,它们的生产成本自然比“巴氏奶”企业的要低。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乳业企业只好依靠大量进口国外奶粉、走“还原奶”的道路,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成本上的劣势。

  其实,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鲜奶”。两大乳业生产阵营之所以围绕着一个本不存在的“鲜”字大动干戈,就是因为牵涉到各自的市场利益如何重新分配的问题。

  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奶制品消费量仍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分之一,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乳业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这块巨大的蛋糕,谁能够在乳业市场当中占据主动,谁就能够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外国乳业巨头的长驱直入,对中国本土的乳业企业又形成了很大的外在压力。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乳业品牌已全部进入中国,并都开始了试探性的扩张。在这种情形下,中国的乳业企业应该超越“禁鲜令”之争,在做大做强方面多下功夫,在市场的不断变局中寻找自己的最佳定位,以避免出现国人不愿意看到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结局。

  □李长安(多科德(北京)经济咨询公司首席研究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