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唱片业的葵花宝典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2日09:09 新京报 |
我以为如今彩铃便是中国音乐行业的那部葵花宝典,虽然令武功进展神速,但是容易走火入魔,贻害终身。 “彩铃一响,黄金万两。”这是近期某杂志封面标题,一场跟风选秀节目热的彩铃唱作先锋大赛也被捣鼓出来,让彩铃俨然又扮演起刺激音乐产业的角色。曾经有人喊出“彩铃是唱片行业的救世主”的口号,如今彩铃进入中国市场已有三年,在眼下的喧嚣背后它是 否真的发挥了“拯救”功能呢?彩铃给中国唱片业带来了什么?首先是产品质量的倒退。看到几首歌产生了巨大的成交量之后,大多数唱片公司陷入了焦灼、挣扎继而狂热跟风的状态。 整个行业的绝大多数公司都在期待下一个《老鼠爱大米》,于是便形成这样一个单一的价值标准:歌曲必须像《老鼠爱大米》一样,可以从SP那里挣到大把的真金白银。这种价值标准对于音乐行业以个性化、差异化经营的行当,毫无疑问是灾难。 其次是受众培养的倒退。欧美音乐行业为什么那么赚钱?版权保护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受众群的成熟才是根本。抛除短期效益的指标,迄今为止最赚钱的几首歌曲在音乐产品发展的层面是一种比较低的标准。而一旦唱片公司放弃对产品发展的追求,转而以此标准迎合受众,那么受众的口味只能更低。 还有一个问题是行业资源的浪费。大量的人才、创意和资金都蜂拥到这个看似暴利的行业,许多很有音乐想法的人耽于此道而延误了音乐上的发展。 音乐市场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准,不在于少数人在多么短的时间能牟取了怎样多的暴利,而取决于有没有一个良性的价值实现系统。在彩铃音乐的价值系统内,只有极少数的内容制造方,亦即音乐人可以得到恰当的回报,更多的利益则流向与音乐行业毫不相关的盈利方,因而良性循环很难实现。 中国流行音乐行业发展的历史并非欧美同行历史的浓缩和复制,自诞生之日起它就没有靠卖音乐养活过自己:由于版权保护的欠缺,前十多年靠演出和商业赞助维生,现在则傍上了彩铃。 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 从未走上过正道的中国音乐行业还有多少次机会出奇制胜?我以为如今彩铃便是中国音乐行业的那部葵花宝典,虽然令武功进展神速,但是容易走火入魔,贻害终身。 □爱天人(北京乐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