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考生小心食物中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3日01:37 新文化报

  本报讯(记者 杨益) 昨日,吉林省卫生厅发布2006年5号预警信息。提醒广大考生,高考、中考进入倒计时,正值夏季,要避免食物中毒。

  1.考生就餐应当到正规的饭店,选择就餐环境卫生条件好、信誉度高的餐饮单位;

  2.不要打乱正常的饮食规律,以挑选清淡合口饭菜为宜;

  3.不要食用街头流动商贩或无证照商贩制售的食品和饮料;

  4.肉制品和油豆角等食品一定要烧熟煮透后再食用;

  5.即使在家中也最好不吃贝类海产品和各种凉拌菜;

  6.在饮用瓶装饮用水或饮料时,要注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7.生吃瓜果要用开水烫洗或消毒;

  8.可在原来的饮食基础上适当增加营养,饮食上应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基本原则;

  9.用餐后发生消化道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向所在地卫生监督部门报告。

  另外,为确保广大考生的饮食卫生安全,省卫生厅现正组织开展高考、中考期间的食品和饮用水卫生专项监督检查。

  省卫生厅卫生监督24小时值班电话:0431—7998253。

  由省营养专家把关,本报明日将推出

  高考考前3天

  考中3天食谱

  马上就要高考了,使考生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体能,可是每个考生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为此,本报与省营养学会联合,针对考生考前3天、考中3天的饮食推出营养食谱指导,科学合理搭配考生的一日三餐,供各位考生家长参考。

  今日提醒

  资料图片A 早饭要吃饱、吃好

  吃饱,指的是应该有2两~3两粮食。吃好则是指要主食、副食搭配。

  一顿营养早餐应该由4种~5种食物组成:一是粮食,粗粮更佳;二是1瓶牛奶,酸奶更好;三是1个蛋,应当是水煮蛋,茶叶蛋、酱油蛋亦可,切忌荷包蛋;四是菜,包括腐乳、芝麻酱等均可,一周内不要重复;五是蔬果,比如黄瓜、香蕉、苹果等。

  B 午餐和晚餐营养更要均衡

  午餐和晚餐作为正餐,营养更要全面、均衡。午餐建议吃一些清蒸海鱼,海鱼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此外,肉类最好食用禽肉,鸡肉、鸭肉、鸽肉。要保证有丰盛的蔬菜。

  晚餐与午餐大致相似。

  C 3个时段最好补充点心

  三餐之外,最好在10时、15时~16时、21时~22时这3个时段补充些点心,可以是牛奶加粗粮面包等。

  点心最好不要选择油炸类食品,尤其是晚上,这类食品中含脂肪太多,对大脑不利。

  同时,建议补充一些天然营养品给孩子“充电”。

  每年高考考场外都会有大批家长在守望,面对他们,考生感觉如何?

  家长陪考 73%考生压力大

  高考,整个社会特别是家长的关注越来越强烈,甚至有些过度化的趋势。

  老师苦口婆心、千叮万嘱;考点附近的商家见缝插针,不失时机地推出花样繁多的“高考配餐”、“考生打折客房”等服务;家长更是对孩子百般呵护、请假陪考,自己却饱受风吹日晒,并因过高期望造成过度紧张。

  那么,面对考场外苦苦等候的家长,考生感觉如何?会觉得踏实,更有动力,还是倍感压力?本报对去年或前年参加过高考的考生,及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各作了100份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189份)。

  结果显示,认为陪考会带来过大压力的考生由往年的59%增加至73%。

  是否愿意家长陪考?75%77%家长陪考是否起到作用?家长陪考,给您带来的是?过大的压力 心里踏实 产生了动力 专家组点评:多数孩子比较冷静和理智地看待陪考,但冷静中蕴涵些许反感,而且有这样想法的考生逐渐增多。准备陪考的家长应多听听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不要只顾及面子问题。如果您不愿家长陪考,原因是? 专家组点评:家长在外“受罪”,孩子的心里也不好受,不利于他们高考。家长是否会因陪考耽误工作? 专家组点评:家长们请假陪考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家长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样做没有必要,这是对孩子不信任的体现之一。放弃陪考,给孩子点成长的空间,您也不耽误正常工作,是件两全其美的事。高考期间,家长有什么变化? 专家组点评:对孩子的关心和关注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到高考期间对孩子一反常态只会令孩子更加紧张。从数据可以看出,家长在这方面进步比较明显。高考时谁的心理压力更大? 专家组点评:更多的孩子体会到了家长的巨大压力。那么,家长为什么不能给孩子减减压呢?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很容易失望、心理压力过大,经常处于焦虑中,易引发心跳加速、高血压、心率失常、早搏等症状。汽车鸣笛等是否影响您考试? 专家组点评:孩子们已经在理智客观地面对考试了,家长们还要吹毛求疵吗?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1

 [1] [2] [3]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