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神秘病出现令人闻风丧胆艾滋病治疗理性积极抗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3日06:13 大洋网-广州日报

  

神秘病出现令人闻风丧胆艾滋病治疗理性积极抗争
现在,非洲仍是艾滋病的重灾区。图为一个手拿“红丝带”的非洲艾滋儿童。
神秘病出现令人闻风丧胆艾滋病治疗理性积极抗争
艾滋病病毒照片。图中蓝色的小点为艾滋病病毒,它们正在侵袭一个人体细胞。
神秘病出现令人闻风丧胆艾滋病治疗理性积极抗争
戴安娜王妃生前非常关注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本报综合报道 这场人类的大灾难开始于病房中一声声低沉而绝望的呻吟。大约在1980年左右,在美国纽约、洛杉矶和旧金山,几名正处在黄金年龄的年轻人,纷纷出现了一种罕见的奇怪病症。

  没有人知道,正在吞噬他们生命的究竟是什么病,更没有人知道该如何来治疗他们。

  1981年6月5日,在距今整整25年的那一天,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首次宣布,他们在几名美国男同性恋者身上,发现了一种新的病症。这种最终被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也就是叫艾滋病的疾病,对于全世界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从此,它完全地改变了整个世界。

  25年过去了,虽然艾滋病仍肆虐人间,但人们对艾滋病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恐惧,普通人对艾滋病患者也不像从前那样排斥,痛苦的低吟变成了理性的抗争。尽管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工作仍任重而道远,但毕竟已经取得一定进步,看到了一丝曙光。

  专题文字:饶贞

  年轻人像花儿一样凋谢

  本报综合报道 在25年前刚刚发现艾滋病的时候,大多数美国人对这种致命的新疾病并没有多少了解,也还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但是很快,他们就开始对此感到恐惧和震惊。

  医生找不到答案

  那些健康的年轻人,竟然无法抵抗一种通常只在虚弱的癌症病人身上才会出现的肺炎。

  一些人的皮肤上开始出现紫色斑点,导致这种斑点的癌症是如此罕见,以至于手足无措的医生们不得不翻查堆满灰尘的医学教科书,希望能够找到答案。这些年轻人像花儿一样逐渐地枯萎。一些人失明了。这种新的疾病还损坏了他们的大脑,造成了痴呆。许多人在入院数周后陆续死去。1980年末和1981年初,在美国各大医院里,以及同性恋男性之间,充满了黑暗和不祥的预兆。

  好莱坞巨星死于艾滋病

  当时,医生们还没有意识到,这种疾病并不仅仅只局限在同性恋者身上,也不知道它能够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那时候,他们还把这种疾病叫做GRID,即同性恋相关免疫丧失症。

  直到1983年,科学家才发现造成这种新疾病的致命病菌,这种病菌最终被命名为人体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HIV。1985年10月2日,好莱坞一代巨星罗克·哈德森被这种新的疾病夺去了生命。从这时候起,HIV和AIDS这两个词才开始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字眼。

  自从首例艾滋病报告发表,宣告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疾病的到来,至今已经过去了25年的时间。在这25年里,艾滋病在全世界陆续夺走了2500万人的生命。

  患者曾是不可接触者

  本报综合报道 堂娜·米尔德万医生是美国曼哈顿“贝丝以色列医院”的一名传染病专家,她也是最先认识到艾滋病的学者之一。米尔德万医生说:“我们那时候不得不对病人说,‘我们不知道这个病的名字。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引起了这种病。我们只知道,它是致命的。’对我来说,这些对话是我所做过的最艰难的事了。”如今是医院艾滋病研究小组负责人的米尔德万医生,在回忆起最初的那些艾滋病患者时眼睛逐渐湿润了。

  米尔德万医生当时就发现,这种“神秘疾病”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染。她的这一发现在当时听起来无疑是那样令人毛骨悚然。

  天天参加朋友葬礼

  豪尔·莫斯科威兹是一名男同性恋者。在20世纪80年代,他几乎每天都要参加自己同性恋朋友的葬礼,有时候甚至一天要参加两场。

  今年52岁的莫斯科威兹回忆说:“当时我也已经把自己的整个葬礼都安排好了,因为我认为那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1983年12月,美国科学家发现,一名患者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最终出现全面的艾滋病病症,平均需要5年的时间。这一发现意味着,当时已经报告的3000例艾滋病患者,还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13岁男孩打破安全美梦

  而在当时,很多美国人还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绝不可能感染艾滋病,因为他们认为,艾滋病只是男同性恋者才会得的病。

  1984年12月,美国印第安纳州一个名叫赖安·怀特的13岁男孩,被诊断患上了艾滋病。这一事实将众多美国人为自己错误编织的安全美梦,一下彻底打碎了。

  赖安是在治疗血友病的过程中,因为一个凝血因子而感染艾滋病毒的。由于害怕他把这种疾病传染给班上的同学,赖安从此被禁止上学。

  恐惧和猜疑

  莫斯科威兹本人并没有感染上艾滋病,但对于围绕着艾滋病患者的恐惧和猜疑,他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莫斯科威兹至今还清楚记得,当年他去医院看望一位垂死朋友时的情景。当他走进挤满了医生和护士的电梯间时,有人小声地说了一句:“就是那个家伙”,结果整个电梯里的人一下全跑光了。

  莫斯科威兹回忆说:“那是我第一次感觉自己就像个麻风病人一样。”

  艾滋病患者,甚至关心这些患者的同性恋朋友,都成了最新的不可接触人群。

  今年56岁的艾滋病防治专家杰弗里·格林还记得他在1984年治疗的一位男同性恋患者。

  这名患者原本是一家香水公司的管理者。在因为PCP(卡氏肺孢子虫肺炎,一种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感染症)入院后,公司马上给他寄来了解雇书。格林回忆说:“那名患者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完全崩溃了。他就那样死了。我真是不敢相信。”

  本报综合报道 早期的艾滋病,是一幅充满了恐惧、愤怒和猜疑的画面。与此同时,那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抗争时代——无论对于同性恋者,还是不知疲倦的医生和研究人员来说,都是如此。

  鸡尾酒疗法成为转折点

  本报综合报道 在艾滋病肆虐多年以后,由于影星伊丽莎白·泰勒和戴安娜王妃等名人的人道主义关爱,人们对待艾滋病以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越来越理性,并渐渐团结在著名的“红丝带”的标志下,与艾滋病进行抗争。

  第一种抗艾药出现

  1987年,“艾滋病纪念被单”(由许多小布片组合而成的大被单,用来纪念众多因艾滋病而死去的人)在华盛顿的国家广场展出,普通人开始对艾滋病越来越关注。

  也正是在这一年,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了第一种抗艾滋病药物AZT的使用。

  米尔德万医生说:“事实上,直到AZT的出现,我们才真正感觉到局势得到了扭转。因为AZT,我们才有了两年好日子。”

  然而,AZT仅仅只是权宜之计。

  死亡人数趋降

  因艾滋病而死亡的人数不停地增加,1995年共有51297人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也正是在那一年,形势开始有了转变,因为一种名叫蛋白酶抑制剂的新药的出现,治疗艾滋病的方式出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医生们开始使用一种被称为鸡尾酒的混合抗艾药物疗法,这种治疗方法虽然不能使病人痊愈,但是往往能够将病人血液中的病毒成分降低到不易察觉的程度。

  今年71岁的佛瑞德·瓦伦丁医生是曼哈顿纽约大学医疗中心的一名艾滋病治疗先锋,最初一批蛋白酶抑制剂的临床实验就是在这里进行的。瓦伦丁医生回忆说:“当时真是棒极了。它成了每一位艾滋病医生的转折点。”

  在1995年至1997年期间,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下降了50%。

  疾病并未离我们远去

  然而,这场疾病并没有从此离我们远去。

  去年,全球有310万人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大多数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据联合国估计,全世界共生活着4030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病人。

  尽管医学界的先驱们正在努力寻找艾滋病病毒的疫苗,但事实证明,这一病毒并不是个容易对付的敌人。根据一些专家的预计,可用的疫苗至少还要10年才能被研究出来。

  根据最新的数据,近年来美国新感染艾滋病的人数正在以每年4万人左右的速度增加,其中60%的新患者年龄都在15至24岁之间。

  这也意味着,预防艾滋病的信息并未在年轻一代人中有效地传播开来。对于艾滋病刚出现时潮水般吞噬生命的情景,这些年轻人还完全没有记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